10年3月4日 13:44
我手贱 搜了一下 幽默科幻小说《蓝乌鸦的传说》(28) -------------------------------------------------------------------------------- http://edu.sina.com.cn 2000/04/21 新浪文教 作者:周六棱   在6月份,我比较热心抓泥鳅鱼,那时候,村子里的确热得要命,太阳在中午晒的更为猛烈,树叶也失去菜色,在呆呆的丝纹不动。我穿着小背心,中短裤来到村边的树林下,树上的蝉儿不停的喳喳叫,仿佛热呀热呀的呻吟,我仰起头,循着蝉儿声处望,太阳光从空中直射入目,使我把眼线眯成一字型,终于我发现了蝉儿,想捉它来玩玩,三下二下便爬了上去,不料刚要到树丫时,蝉儿被惊跑了,只好顺着树滑下。四周里没有人,我把食指伸进嘴里一吹。”啸──!”几声厉声哨响。”无聊!”我骂了一句,沿着小路出村口。   我发现黄乌鸦从村口边走来,也是一件背心,一条中短裤,还剪了光头。我问:“去那儿?黄乌鸦!”黄乌鸦回答: “捉泥鳅、黄鳝去,你也去。”我问:“那儿能捉到鱼?”黄乌鸦说:“出去知道了,小渠有,水田也有。”我说:“我不会抓,你教我吧。”黄乌鸦说:“行,等一下你看我捉,很快学会了。”   黄乌鸦拍了拍我的肩膀,俩人行出村子。来到田野上,好大的一片田野,大概因为太阳晒的厉害或是中午农人要收工回家吃饭的缘故吧,这片田野居然没有人,两兄弟都不戴帽,在如此烈日下游逛,真够可以的了,见头顶被晒烫了,黄乌鸦弯下腰来往水田要了点水往头上浇。   黄乌鸦说:“水虽然很烫,但舒服,蓝乌鸦,你怕中暑的话,也学我一样把水浇上头发。”   黄乌鸦又向我示范,我也仿着黄乌鸦一样做。我说:“痛快,象洗热水澡一样。”黄乌鸦催我:“你快点,咱俩是出来捉鱼的,不是来洗热水澡。”前面田埂边有一水洼处一片浑浊,黄乌鸦把鱼蒌交给我,然后告诉我:“那里肯定有泥鳅鱼。 ”我问:“你怎么知道?”   黄乌鸦说:“泥鳅鱼怕热,象这样大的太阳晒,连水、泥都给晒烫了,它只好游出窝外打气泡,如果有人影晃动,它钻入泥中,使得它的周围水洼弄成一片黄浊。”我问:“这么灵吗?你去抓给我看。”   两人行到水浊处,黄乌鸦不下田,只弯着腰,双手把水凹的泥浆捧上田埂,然后把泥浆分开,果然泥中露出两条蹦蹦跳跳的泥鳅鱼。我惊叹:“啊!真肥。”黄乌鸦问:“你这回会捉了吧。”我反问:“泥鳅都这么抓吗?”黄乌鸦说:“差不多。”   我说:“好,我会抓泥鳅了。”黄乌鸦说:“你跟我来,我还要教你抓黄鳝。”   俩人又行几步。黄乌鸦发现水田中有一个象花生米般大的窿洞,自信地指着那地方告诉我:“那个窿洞里面肯定有黄鳝鱼。”   我问:“你怎么知道?”黄乌鸦说:“凭经验,怎么样?姜是老的辣吧。”黄乌鸦有点得意。   我说:“你别吹牛,抓到鱼才算数。”黄乌鸦说:“你看吧。”黄乌鸦说完弯下腰来,只见他用食指往泥窿里伸进去,一会儿,一条大黄鳝鱼被他手中拧了出来,我把鱼蒌递过去,黄乌鸦把鱼往里装。   他问:“看见了吧,捉黄鳝这么简单,碰上泥硬,便抠泥,只要挖到尽头,鱼便走头无路。”   我说:“我也会抓了。”黄乌鸦说:“这样吧,你巡视一条田埂,我另外跑,咱分开走可以多捉到鱼。”黄乌鸦分任务。我说:“可以!”   兄弟俩分着沿田埂走,我也学着黄乌鸦的方法,但很久却捉不着鱼,往往因为鱼灵活自己手笨,终还是逃脱,连叹霉气。前面又有一浑浊小洼,知道里面有鱼,怎么抓?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在水洼外面挖一道宽宽的泥沟,把水洼和外面隔开,再抽干水,专心致致的干活,根本没有发现黄乌鸦已来到身边,他在田埂上望着我捉鱼。水抽干了,好,慢慢的把泥巴摊在手上,没有鱼,便扔掉泥巴,直到泥搬得得差不多,泥鳅鱼走头无路,被我双手捧上,装进鱼篓,我激动万分的喊:“抓到鱼啦,我……。”   我抬起头,黄乌鸦在上面摇头叹气:“真笨!”我问:“那你抓到多少?”黄乌鸦把一串鱼往我面前一摆。我说:“ 噫哟,起码有一斤,等一下,咱俩去摘些香料回去,放多一点油,先把锅烧上火,然后爆它,绝对香。”   黄乌鸦说:“最好有酒。”我问:“你饮酒?”黄乌鸦说:“学嘛。”我说:“我不学,酒是苦的。”   黄乌鸦说:“这谁不知道!”我问:“既知道干吗还受罪。”黄乌鸦说:“不知道,你没有看见大人饮酒吗?瞧他们饮酒多过瘾呀,喂,不谈了,继续捉一阵子,咱们可要回去了。”   俩人又分头走开。“噫哟!”我边走边叫,发现了跟前有一个大鱼窿,根据黄乌鸦指教的经验,判断是条大黄鳝。   我说:“黄乌鸦,我见了大鱼窿。”黄乌鸦说:“抓它,照我的方法。”我说:“我担心它逃脱。”黄乌鸦说:“让我来吧。”他隔着一条田埂,便想过来。我说:“不用了,我可以,嗯。”   我很想在黄乌鸦面前表表功。鱼窿挺大,水面清,看的真切,这回肯定是条大鱼。我弯下腰,把鱼篓放在田埂上,便用手指试探着伸入鱼窿挖泥,明显感觉到鱼窿里面有东西在活动,于是继续挖泥。   我又激动地喊:“黄乌鸦,见鱼啦。”黄乌鸦问:“是大鱼吗?”我说:“不知道,我刚刚碰着它。”黄乌鸦在远处指点:“继续挖泥,这大鱼是要缩到老窝才抓着的。”   我又把手指伸入鱼窿去试探,手指在里面给咬了下,钻心的疼,我不得不迅速把手指缩回来。我喊:“我被它咬了。 ”   黄乌鸦点教:“你把手指继续伸进去,等它咬稳了再把手指提出来,鱼也一块出来了。”我说:“咬得太痛了,连血也流了,手指也破了。”黄乌鸦说:“怕什么!黄鳝鱼咬不痛,要不,让我来。”   我说:“别,我来,我来。”我说着,又把手指伸进去。我又喊:“噫哟,又咬着了。”黄乌鸦喊:“把手指伸出来!”   我赶紧缩出手指。“噫呀,我的天,是条花花绿绿的蛇,黄乌鸦,你快来救我呀。”我喊着狂奔往黄乌鸦边跑,黄乌鸦在远处看是泥蛇,他笑呵呵:“泥蛇无毒,不用怕,咬不死人。”   我那听得进去,双手不停的扬着,泥蛇却偏偏咬得很紧,我边跑边哭:“黄乌鸦,救命呀。”到了黄乌鸦跟前时,泥蛇松了口,掉到附近的水渠中,悠悠的往草丛钻了一下便不见了,我心惊胆颤的喘着气,而黄乌鸦在旁边嘻嘻哈哈的乐个不停。   我没好气的问:“笑什么!有什么好笑!”黄乌鸦说:“笑你胆小怕事,一条泥蛇吓成这样,不是男子汉。”我说: “你别说大话,换了你也会这样的。”   黄乌鸦说:“哈哈,我见多了,不怕的,哈哈。”黄乌鸦又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笑痛了肚子,一不小心双脚歪下田中,这时水里游来一条大蚂蟥,红里带绿的爬上黄乌鸦的脚面,黄乌鸦仍在乐个不停,蚂蟥爬上小腿仍不知觉。我抬起头,发觉黄乌鸦的腿上流血。便惊叫:“黄乌鸦,你腿上有蚂蟥。”   黄乌鸦说:“你别吓我,我是吓大的,不怕。”黄乌鸦心里说硬,说归说,他还是弯腰往腿里瞧,噫哟,好大的一条蚂蟥正吸着腿壁上,血顺着腿往下流,黄乌鸦手忙脚乱的跺着脚来,这条蚂蟥是不松口,牢牢地吸着,他又跳上田埂,用双手扯着。黄乌鸦骂:“真他妈腻味人,这恶心的东西。”   他用手撕开蚂蟥头,蚂蟥尾紧紧吸着,撕开蚂蟥尾,蚂蟥头又紧紧吸着,黄乌鸦狂跳起来:“蓝乌鸦呀,你帮我除掉它呀!”黄乌鸦哭着喊。“蚂蟥嘛,没有毒,吃饱了,自然掉。”   我学着黄乌鸦的话。“废话,让它吸饱血我会死的。”黄乌鸦边撕边靠近我:“你帮我除掉它,我的手够不着。”   我弯下腰来,用力抓住蚂蟥,闭着眼睛,咬着牙喊:“一、二、三!”用力把蚂蟥撕成两段,血满手掌,黄乌鸦此时却不敢看地下。黄乌鸦问:“除了没有?”我说:“还没。”黄乌鸦说:“快点,快点,不要让它吃我这么多血。”   他不停的跺脚。我说:“噫哟,这蚂蟥不肯离脚,干脆让它吃饱算了,据说它吃饱会睡觉的。”   黄乌鸦说:“你以为它是猪呀,不成,你赶快弄死它。”我说:“这东西不肯离脚,干脆敲断这条腿不要算了。”黄乌鸦说:“这是我的腿,蠢材,没腿我怎么走路。”   我笑了起来。黄乌鸦看腿下,蚂蟥已死多时了,黄乌鸦嘟哝:“骗人,不得好死。”我说:“我好心不得好报。”黄乌鸦说:“不抓鱼了,我们回家吧。”我说:“你说我胆小,你也胆小。”   黄乌鸦说:“你才胆小,看你被蛇咬时,象疯牛一样狂奔三百里‘黄乌鸦,救我呀’到处喊。”黄乌鸦学着我的动作。我说:“某些人喊:‘蓝乌鸦呀!救命呀!’。”   我也学着黄乌鸦的样子。黄乌鸦说:“我才跑多少!50米,你,100米。”我说:“喂,你跑50步也有资格笑我的100步?”黄乌鸦说:“这说明我的胆比你大一倍。”   我听了在他后面吓唬:“黄乌鸦,你脚下有条蛇。”黄乌鸦紧张的跳起来:“呀!──我的妈呀,救命呀!”他又狂奔,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哈哈哈。”我在后面掩面笑。
10年3月2日 15:37
[课文] 一面五星红旗(人教三下26课作者李含冰) 我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 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 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着我打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10年3月2日 11:59
还有这个 课文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我中学时候有这个课文的 当时就觉得是扯淡了 长大后一查 证明了是作者扯淡 应该是愚人节的文章被国内SB编辑当真了 应朝,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清华,是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之拔尖人物,现在从事建筑事业,曾发表论文约300余篇,是现代工程师。 1987年2月22日在《人民日报》中出版了《巨伞下的城市》。 《巨伞下的城市》是一篇欺世盗名之作,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文章,或者好听一些是一篇愚人节文章。但这篇文章的影响非常之大,几乎进入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教材,让许多人上当。现在作者不敢出来给国人道歉,因为他本人也没有想到这篇假文章会流传如此长,如此广,足以证明中国选教材人的智商有多高。因为遗害青少年,所以作者害怕承担法律责任,只能噤声。 1楼 质疑《巨伞下的城市》的真实性 我指导学生学习《巨伞下的城市》后,总觉得很神奇,总觉得难以想象,但考虑到这是摘自《人民日报》这么有权威的报纸,总不会错的吧。 这次我又一轮教预备年级,又一次教到《巨伞下的城市》这篇课文,我为了让这篇说明文增加点趣味和直观,使学生学起来有点兴趣,所以想找一些关于这个巨伞的一些资料,可惜除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引出的一些材料外,没有真实可靠的资料,更不要说真实的直观的照片。怎么回事? 于是我在网上查“威努斯基”,可是仍然没有关于这个城市巨伞的任何其它详细的介绍,包括图片。有一篇小说提到威努斯基市,但却没有提到个城市的巨伞。 我不死心,就查“佛蒙特州”。可是关于佛蒙特州的中文网站里没有任何关于威努斯基市的资料。这怎么可能,要知道《巨伞下的城市》这篇课文说此市是“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那么关于佛蒙特州的中文网站会连战役纪念碑和城堡都作为重点景点介绍,怎么会对这个旅游观光的“热点”却不见不介绍呢? 我还是不死心,决定从“威努斯基”这一名字入手查找,结果查到威努斯基市的名实际意思是“野洋葱”,其它再无进展。于是,我决定查“威努斯基”的英文名。 “威努斯基”的英文名是什么?按“野洋葱”的基本意思“wild onion”查找,一无所获。我先查找佛蒙特州的官方网站(www.vermont.gov),终于在“娱乐与旅游”栏目下找到了一个下拉菜单,里面有佛蒙特州的几十个城市名,经过比较,我最终确定“威努斯基”的英文名是Winooski。 我通过“Winooski”查到了Winooski的市府网站(www.onioncity.com)。进入后,我看到网址,看到城市“野洋葱”市徽,看到如“wild onion(野洋葱)”之类的英文词语,我确定没错,Winooski就是威努斯基市。但是我在Winooski的市府网站找了几遍后,还是失望。整个网站连有点历史的小餐馆和小磨房都介绍到了,就是没有介绍到“巨伞”。莫非我那蹩脚的英语看不懂?那“巨伞”的图片总会有一两张吧?可是就连“巨伞”的图片都没有,甚至在别的图片里作为背景“巨伞”都没有看到。这是为什么? 这时,我想到小学课本曾有过的一篇很感人文章(题目我记不清了),叙述苏联宇航员在坠毁前几个小时内的镇定面对死亡的课文,后来被指出是虚假的。有一篇关于科学家通过油画的画面而追源,最后发现巨大汞矿的文章(题目我也记不清了)曾广为传播,后来证明也是虚假的。《中国青年报》曾在某年4月1日登载一个关于允许高学历者多养孩子的愚人节玩笑,被许多报纸当作真实消息广而传之。类似上述的例子举不胜举。 那么《巨伞下的城市》这篇课文会不会也是虚假的呢?是威努斯基市曾有一个这样的设想,最后没有实施?还是这也是一个人们的科学幻想?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类似愚人节的玩笑?如今被权威报纸一登,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成了真实的事实,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了我们的教材? 虽然本文可能是虚假的,作为教材是不应该的,但是并不影响同学们从语文角度来学习本文,我们不可因噎废食,就不学本文了。我们还是应该把它作为语文,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 我没有到过美国,我也没有亲朋好友在美国,我只是“两点一线”地生活着,我只是通过网络和自己的头脑来判断,也许是我错了,但愿是我错了。 我希望比我有见识,能到国外走走的诸位能代我去看看,然后告诉我《巨伞下的城市》这篇课文是真的吗?(作者:吴强) 相关链接:其实仔细想想 以前少年科学 大千世界这类的刊物上面全是伪科学
10年3月1日 18:11
这个文章我发豆瓣100多个推荐的时候被删帖外加封号3天 哈哈哈 别老说朝鲜的课文我们的也很神话。。。(2010-02-24 11:26) 飞机遇险的时候 ①1946年1月, 周恩来 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 叶挺 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 严重 。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③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 周恩来 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 周恩来 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④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⑤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质疑之处: 一.第二段前面说到“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又说“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既然机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机械师又怎么能打开舱门呢?舱门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冻住了吗?机身上有厚厚的冰甲,那舱门又怎么打得开呢? 二.如果舱门真的被打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空中,机舱内的气压比机舱外的高。如果打开舱门,由于气压的原因,高气压就会向低气压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机舱内没有固定的物体都会飞出舱外去,包括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因为是在寒流中打开的舱们,冷空气会迅速进到机舱内,人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冻僵,很难活动,时间长了甚至会被冻死,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何能安全地走到小扬眉面前并自己解下身上的伞包呢? 三.跳伞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动作要领和技术规则不要说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大人在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学会。这一点经验常识,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他,没有经过长期正确规范的训练他也不会用降落伞。所以,即使周恩来把降落伞伞包给了小扬眉她也不会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伞包给了小扬眉呢?如果是要安慰小扬眉的话,他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告诉她准备和叔叔一起跳不是更能安慰小扬眉吗?他这个成年人使用降落伞不是比一个小孩子更可靠些吗? 这个就是神话了。。。 别老说人家金正日 草帽计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 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人来了。贺龙同志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查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这时,蒋介石的一团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匪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是飞机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这批“红军”,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团白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称快,各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课文摘要】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   【诊断】   商务版《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 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在1886年。   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