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7月2日 08:23
许多欧美记者在南非有着“哑巴吃黄连”的遭遇,难怪欧美记者一聊起南非世界杯,无不怀念北京奥运会,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以后奥运会和世界杯都应该固定在中国办。” 在南非已经奋战了近一个月,记者既有被盗窃的惨痛损失,也有乘坐长途大巴中途被“卖猪仔”的苦难经历,还有因航班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而无法赶上采访的苦恼。 原来以为本报记者应该是在南非最“苦大仇深”的一个,昨天才知道,许多欧美记者同样有着“哑巴吃黄连”的遭遇。 “故事因一个苹果开始,但绝对不是有关亚当和夏娃的浪漫故事。” “故事因一个苹果而开始,但绝对不是有关亚当和夏娃的浪漫故事。”没有想到德国记者兰德涅什被警察无理刁难之后,还能保持如此好的幽默感。前天,兰德涅什到比勒陀利亚采访日本队对巴拉圭队的比赛,在安检时发生了咄咄怪事:警察居然拒绝兰德涅什将他的午餐——一个苹果、一个橙子和一块奶酪三文治带进新闻中心。当兰德涅什要求警方作出解释时,一位女警回答:“我们只是奉命行事。” “以后奥运会和世界杯都应该固定在中国办。” 兰德涅什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的解释,他推测,可能是为了保证新闻中心里面的餐厅能够从每个记者口袋中赚足够多的钱。事实上,在新闻中心的餐厅内,记者每餐基本果腹的最低消费也要100兰特,价格居然是外面的两倍以上,实在是“黑”! 《纽约时报》资深足球记者霍奇斯在约翰内斯堡埃利斯公园新闻中心,曾经遭遇到了记者太多而只能席地而坐写稿的非人待遇。难怪欧美记者一聊起南非世界杯,无不怀念北京奥运会,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以后奥运会和世界杯都应该固定在中国办。”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10年7月2日 08:05
排队七八个小时,只是为了看一场来自异邦的十几分钟的电影,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而且,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一直被诟病没有排队习惯的中国人身上,足以感动世界。 人们此前对上海世博的期望,正渐渐成为现实 随着天气升温,上海世博园的客流也不断攀升。开园两个月,总计有2100余万人次涌入世博园,这个数字已经逼近上一届爱知世博会6个月间2250万人次的参观者总数。 那么,2100万人次走出世博园后,带走了什么? 除了目不暇接的“西洋景”和造型奇形怪状的美妙场馆,几乎所有人至少都对两个词印象深刻:“排队”、“低碳”。 中国人对世博的热情不仅让外方参展方吃惊,就连国人自己也颇为意外。尽管对世博的客流之众早有耳闻,游客的热情却不见消减。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排队七八个小时,不为果腹或任何物质欲望,只是为了看一场来自异邦的十几分钟的电影,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而且,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一直被诟病没有排队习惯的中国人身上,试问,这还不足以感动世界吗? 不妨对比一下两个多月前世博试运行时的场景:入园拥挤无序,入馆挤碎了玻璃,饮水池堆满垃圾,餐厅人满为患 网上以及外媒的负面评价不少。而那时最大客流量不过30万左右,现在的最高客流则已超过55万。尽管还有乱扔垃圾现象,还有困乏的游客席地而睡,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但是,井然的秩序、周到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志愿者的耐心,都开始一一落实。而游客的文明素质也明显提升,插队行为已成“过街老鼠”。 还有一个醒目的词是“低碳”。园区的一切都在诠释这两个字。游客坐的运营车是新能源的,许多场馆的建筑、设计和展示都奔着“节能”,就连赴上海观世博的旅行方式,都会有人根据“碳排放”高低,帮你设计“绿色出行”计划 不管走到哪儿,“低碳”两个字都会顽强地冒出来,提醒你这届世博会的主旨。 这两个词,一个代表国民文明素养,一个象征城市发展理念。如果,在2000万和以后更多的观博者中,能将这样的意念牢牢地印在心坎,这届世博就算没白办。也让人能够理解,为什么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6000多万客流,助推了日本战后的起飞。看来,人们此前对上海世博的期望,正在渐渐成为现实 上海世博会办得很辛苦,不说在市中心艰难地完成腾笼换鸟,硬是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捧出精彩园区的“双赢”,也不说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神速,单说开园后面对每天涌入一个中等城市人口的巨大压力,这个城市就在殚精竭虑中收获了管理水准与协调能力的大幅提升。还有4个月,世博还将为上海、为中国带来什么? 过去,我们会说,世博让上海沿江地区完成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升级,让上海城市交通发生脱胎换骨之变;现在,我们有理由说,世博这面镜子,还让上海、让中国看到更多的不足,让国人看到了在国民素质、创新意识和发展理念方面,我们还有更多的脱胎换骨的必要,而这些,才是世博即将留给中国最重要的精神成果。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感动阿
10年6月28日 18:39
核心提示:沪宁高铁7月1日将开通运行。南京铁路部门6月28日发布信息称,原南京到上海D5401次至D5450次的25对动车将随之全部停开。上海铁路局方面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这是让旅客“被高铁”。 新民网6月28日报道 沪宁高铁7月1日将开通运行。南京铁路部门6月28日发布信息称,原南京到上海D5401次至D5450次的25对动车将随之全部停开。上海铁路局方面今日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否认这是让旅客“被高铁”。 据南京火车站官方网站信息,原来南京到上海的D5401-D5450次共25对列车7月1日后将全部停开,届时,经停南京且仍在普速线运行的“D”字头动车将只剩下13对,其中11对经停上海。 此前上海铁路局公布的方案则显示,7月1日后,将有22对D字头长途列车在沪宁高铁线上开行,其中先期开行12对,均经停南京,另有10对待条件成熟后开行。 据此推算,包括新开的沪宁高铁和原有普速线在内,7月1日后上海至南京间“先期”将有23对动车,“待条件成熟后”将有33对动车;而截至今日14时,根据上海铁路局网站提供的列车时刻表显示,上海至南京目前共有52对动车开行。 这样的班次减少,很多网友质疑铁路方面是通过减少普通动车数量,将客流硬性“赶往”高铁。对此,上海铁路局有关人士今日向记者明确表态,“不存在这一可能”。 他表示,7月1日后,既有的T字头、K字头列车和普通列车将全部保留,22对既有D字头长途列车转到高铁线上,同时还计划开行98对G字头列车,这样乘客就有了5种选择,“被高铁”之说不成立。 据了解,去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同样有减少既有普速线动车的举措,也曾遭受旅客“被高铁”的质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当时亦表示,“普速列车停运,目的是进一步优化现有列车运行方案”,“在运输淡季,运力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部分中高端乘客被分流到高速铁路上,乘客乘坐普速列车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相关新闻:上海铁路局:沪宁高铁车票销售未遇冷 3天售9万张 沪宁高铁车票6月25日发售,面对有媒体质疑车票销售“遇冷”,上海铁路局昨天作出回应称:近3天来高铁车票销售情况基本正常,累计售出近9万张高铁车票。 (本文来源:新民网 作者:李欣)
10年6月27日 08:11
人民网6月26日报道 6月24日下午,中国民航局中南地区管理局(下称中南局)局长、党委书记刘亚军在广深高速铁路线上撞车身亡。 事发后,中南局没有正式对外发布消息。据新华社引述当地公安部门消息称,刘亚军是在广深高速铁路线的广州东至石牌间K11+600米处侧,与行驶列车相撞死亡。当地公安部门正对其死因展开进一步调查。 多位民航系统人士则向财新记者证实,中南局局长刘亚军系“独自卧轨自杀”,并留有遗书,但内容不详。 刘亚军50多岁,2009年2月从民航总局安全办公室主任位上调任中南局一把手。此前,刘亦曾在中国常驻国际航空组织理事会代表处工作,此后陆续担任民航华北局空管局副局长,及民航总局空管局副局长等职位。有消息指,刘生前有望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出任高级官员。 此次意外发生正逢民航系统多事之秋,多宗腐案直指航权时刻寻租。刘曾任职的空管工作即与航班时刻审批相关。 6月9日,中南局辖区内,南方航空公司七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湖南检察院带走调查。此前的5月18日,曾出任民航总局运输司司长的前首都机场董事长张志忠被抓,更早之前原民航华北局局长黄登科、原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民航处处长匡新,原民航局副局长宇仁录,首都机场原常务副总经理黄刚等均纷纷落马。 记者了解到,目前,民航系统又有两名干部被免职。因涉及宇仁录案,民航局公安局副局长王怀玉和民航局机场司副司长邵道杰先后被免。 刘亚军的死是否与系列腐案直接相关,尚未得到证实。 中南局网站公布的政务信息中,对刘亚军的政务活动最后一次纪录是在6月13日,他带队到广东监管局,宣布了李淑亮任广东监管局局长、党委书记的任命。 (本文来源:人民网 ) 【该评论已关闭】
10年6月27日 08:05
新华报业:如何看沪宁高铁的速度和票价?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 > 新华网眼 > 原创评论 > 时政 如何看沪宁高铁的速度和票价? 新华报业网  2010-06-26 12:23:18  6月24日,铁路部门公布了沪宁高铁的运行方案和票价,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作为长期关注沪宁高铁的较为资深的铁路迷,我注意到一些网友认为价格虽然贵了一点,但是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利,可以接受。也有一些网友反映票价高了一些,列车的运行时间长了一些。我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各位网友参考。 如何看待沪宁高铁的运行时间? 一些网友说,沪宁高速铁路上海、南京两地间最快时间为73分钟,比原来既有线的运行时间压缩了1个小时,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列车运行时间接近两个小时,比原来的动车组压缩时间并不多,多付了钱似乎不值得。 据我了解,沪宁高铁运行最高时速350公里,这是一个技术标准,是指沪宁城际铁路运行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并不是全线的运行速度都可以达350公里,不能简单的以300除以350得出两地间的运行时间。 作为铁路迷都知道,铁路线路的选线走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以沪宁高铁为例,该铁路穿越城镇乡村,将江南6大城市连接在一起,在走向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各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尽量避免大的动拆迁,还要克服河流、软土、文物保护等影响,选线非常困难。如对高铁镇江站的设置,原先的方案是从城市外围直线穿越,这样速度可以不受影响。但根据镇江市的发展规划和要求,最终把城际站定位在既有沪宁铁路镇江站南侧,与既有车站连为一体,这样就符合了镇江市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方便了广大旅客乘坐,但客观上造成了沪宁高铁进入镇江站前需要拐一个很大的弯道,列车通过时速最高只能135公里。也就是说,高铁列车开到这里就要减速,而且要减到时速不超过135公里,这就大大影响了列车运行速度。我还听说,沪宁高铁进入苏州由于要避开虎丘古塔,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线路也绕了一个很大的弯,也要限速运行。像这样的限制点,全线有很多处,造成列车运行速度不断上下波动。此外,沪宁高铁是一条城际铁路,沿线有21个车站,还要顺应各地群众出行的需求,考虑各站的停靠和沿线城镇旅客的出行,办理上下客业务,每个站的启动、停车附加时分各需要3分钟,再加上办客时间,每停一个车站,至少需要有8分钟的损耗时间。所以,以一班列车办理沿线6个站停靠算,就需要48分钟时间,加上基本运行时间,全程运行时间就达到了2个小时。为什么不能少停一些车站?因为要综合考虑沿线21个车站的停靠,沿线老百姓都有出行的要求,如果不停,沿线的老百姓不答应。对于铁路而言,自然是速度越快越好,时间越短越好。但是对于沪宁高铁,则面临着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命题,方方面面的因素特别是沿线城镇旅客的出行,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些网友认为,部分高铁列车压缩的运行时间并不多,但却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不值得。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综合考虑。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要看它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城际高铁的价值就在于它对沿线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于对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短时受到影响,关键看它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如何。以日本新干线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开通运行初期,也面临着票价、速度等重重压力,但是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对新干线铁路的修建运营提出异议了。 沪宁高铁的票价高不高? 沪宁高铁票价为什么比既有线的客运票价高?我认为主要是高铁的成本和品质要高于既有铁路。这里有因为速度高、安全可靠性要求高、舒适度要求高等原则提高的建设成本,还有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降低社会成本而增加的铁路建设成本。比如说,为了节约土地,高铁选择以桥代路;为了适应沿线城市发展需要,铁路线路有的要绕行,避开既有建筑,有的要尽量引入既有车站,既增加了铁路线路的长度,又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运行速度,等等,这些都增加了铁路建造的成本。同时,高铁无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舒适度方面,以及服务品质方面,和其他运输方式以及和传统铁路相比都有提高。此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 凭心而论,传统的铁路客运票价是长期偏低的。如目前沪宁航线的销售价格是320元,高铁146元的价格还不到民航的一半。作为一个企业,多付出了成本,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价格适当提高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旅客究竟有没有“被高铁”? 根据近期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求把长三角打造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和充足的运力保障。而长三角地区现有的铁路、公路运输能力已趋于饱和,特别是沪宁铁路的运能利用率已超过100%,运输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家认为,沪宁高速铁路的建成,将极大地缓解地区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既可以满足沿线城镇之间旅客快速出行需要,又可以使既有沪宁线腾出运力加开货物列车,满足区域内的货运需求。 沪宁高铁开通后,作为旅客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存在不存在“被高铁”?据我了解,沪宁高铁开通后,铁路部门考虑了旅客的不同需求,只是将既有线上的部分动车组列车转到高铁线上运行,既有线T字头、K字头列车和普通列车全部保留,同时还保留了部分动车组列车,旅客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另外,部分既有线上的长途动车组列车转到高铁线上运行,运行时间有了较大压缩,而列车的票价维持不变。从这一点来说,部分旅客可以享受到“提速不提价”的待遇。所以,我个人认为,旅客“被高铁”是不存在的。 总之,我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交通事业也必将不断发展进步。正如公路上的马车终究会消失一样,铁路的运输装备必将会逐步更新换代,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作为一名火车迷,我由衷希望铁路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