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2月6日 14:23
张大军著:《眺望新时代――中国改革时代的终结与转型时代的到来》(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印发) 本书是我所理事、研究员张大军先生近年部分文章的合集,由本所编排印发。本书由施雨华先生校对,作者张大军和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在此表示感谢。 收入本书的文章有:“模糊的概念与断裂的逻辑――闲聊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2005)、“稀缺的资源与普世的价值――再谈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2005)、“从股市看中国宪政改革的必要性”(2005)、“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2005)、“中国未来发展范式的转换与执政党的第三次创业――兼论改革范式的破产”(2006)、“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转型的挑战、路径和前景”(2008)和“基督教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2008)等7篇。 传知行研究所主页www.zhuanxing.cn提供本书电子版下载,欢迎下载阅读、传播,并恳请指正;有需要本书印刷版的朋友请在参加每周六下午的“公民转型论坛”时和主办方联系,印刷版免费赠阅,但建议有余力的读者能捐款(5元,多多益善:-D)给立人乡村图书馆(http://www.xctsg.cn/),款项在本书赠阅完毕后将转交图书馆。 作者张大军先生欢迎读者就和本书有关的问题与他联系。他的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 http://www.zhuanxing.cn/ 豆瓣传知行周末讲座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128938/
09年2月5日 11:09
邀请参加许志永博士“非暴力公民维权”的讲座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www.zhuanxing.cn)邀请您参加“公民转型论坛”系列活动,本期讲座具体安排如下,欢迎您参与! (注:“公民转型论坛”是传知行研究所主办的一个长期系列讲座活动,主要话题均围绕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全方位转型。这既是一个讲座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我们既期待您用耳朵来听,也期待您用口来交流,更期待您用心来交朋友。) 主讲人:许志永博士 演讲主题:非暴力公民维权 时间:2009年2月7日(周六)下午3:00 — 6 :00 地点: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小区23号楼4层407教室(乘车提示请看下面) 活动安排: 1、 许志永博士演讲, 1.5小时左右 (下午3:00—4:30) 2、 自由提问、交流1.5小时左右 (下午4:30-6:00) 3、 聚餐交流 (约晚上6:00 – 7:30) (注:论坛活动全部免费;晚饭聚餐自愿,费用AA制) 乘车提示:乘307路、331路、375路、630路、726路、731路、743路、825路、834路和951路公共汽车在五道口站下,或者乘地铁十三号线在五道口站下;华清嘉园小区在成府路南,从成府路南侧正对着东升大厦的那个门进去,一直往里走,走到最里面,右手边有一个四层的办公楼(华清嘉园23号楼),我们论坛就在这个楼的404教室。另外,我们楼下有免费的停车位。 许志永博士简介: 公盟研究员、理事,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师,提出就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公民建议的“三博士”之一。
08年12月31日 11:10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王怡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ng/archives/2008/39939.html (导演瓦伊达和他的海报) 82岁的瓦伊达,是比基耶夫洛夫斯基更伟大的波兰导演。奥斯卡在2000年把终生荣誉奖给了他。柏林电影节拖到2006年,也向他颁出终生成就奖。谁又料想,他的风烛残年,还能拍出恢宏史诗呢。尽管今年的金熊和奥斯卡都舍不得再把荣誉给他。但在我眼里,《卡廷森林》无疑是近十年最伟大的电影。 伟大到令我手足无措的地步。无论钻石还是灰烬,都超出我的写作能力,并叫我的词语山穷水尽。开头只十分钟,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已让灵魂起伏不已。1939年,苏联配合纳粹,入侵波兰,将两万多名被俘的波兰军官押入集中营。妻子在教堂的临时抢救点寻找丈夫。一位神父跪在尸体之间。她女儿喊道,那是爸爸的军装。妻子跑过去,掀开盖在头上的大衣,下面却是一具被毁坏了的、戴着荆棘冠冕的耶稣像。那一刻,我和她同时被震骇。神父伸手,轻轻将耶稣像重新盖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为电影奠定了一种令人战兢的崇高感。1989年之后,瓦伊达和波兰人民等了将近20年,来描述这个曾被谎言遮盖了50年的惨案。但在瓦伊达这里,苦难是这样被描述的。那一场苦难中,最深沉的真相,不是我们被苏联人屠杀,而是基督被人类重新钉上了十字架。 当妻子跨越大半个波兰,在波兰军官团被押送之前,找到她的丈夫,波兰最年轻的骑兵上尉。她劝他逃走,丈夫拒绝了。妻子绝望地说,你曾以上帝的名义说出誓言,与我联合,成为一体,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上尉说,可我对波兰也有誓言,我无法背弃军人的使命。 史诗的伟大,在于它依靠的不是悬念。因为你一开头就知道他们的结局。但这部电影的重心,是每个人的定意与抉择。《旧约》说,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像。《新约》解释说,这形像就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至于灵魂的内涵,康德的三分法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就是情感、思想和意志。当人的意志顺服真理时,人就胜过处境,葆有了他的尊严。 上尉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当纳粹召集教授集合时,妻子也劝他不要去。父亲和儿子一样,说我一定要去,要让德国人知道我们是站在一起的。1943年,德国人发现了卡廷森林的万人坑,全体波兰军官在1940年4月,逐一被手枪近距离从后脑勺枪杀,纳粹的纪录片说,“这是典型的苏联克格勃的手法”。希特勒向被杀害的波兰将军夫人颁发了勋章,要录下她宣读的声明,向全国广播。镜头在将军夫人的脸上几乎停顿了几十秒,纳粹威胁说,不然送你的女儿去奥斯维辛。她轻轻推开那份声明,走出房门,晕倒在街上。 二战结束后,波兰被苏共控制。苏联重新制作了纪录片,声称1941年纳粹占领卡廷后,屠杀了波兰战俘。近距离从后脑勺射击,“这是典型的德国党卫队的手法”。高音喇叭说,每一具埋在卡廷的尸体,都在控诉着帝国主义的罪恶。从此,波兰人被迫活在一个巨大和高压的谎言里。卡廷,成为良心的试金石。一位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简历里说,父亲1940年被苏联杀死。老师叫他改掉。可是,要在父亲的死上说谎,是我读大学的条件吗――是的,我们要重建波兰,如果连你们也被杀了,波兰的未来在哪里呢。 善恶的区别永远最简单,谎言的自我辩护都极其复杂。可爱的孩子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份简历”。老师交换意见,感叹说,你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决定了你对波兰人民的忠诚。二十分钟后,这位年轻人死在街头。 一位姐姐,为上尉飞行员的弟弟定制了墓碑。上面写着,“1940年死于卡廷”。她以散播谣言的罪名被捕。之前她和弟媳讨论入党的事。她说,你决定入党,在新世界找到了位置,但我仍然在弟弟的世界里。如果我必须选择,我选择和他在一起。 那你选择了死亡――不,我选择被害者一边,而不是杀人犯一边。 电影中,四位军官的亲友们,都在艰难的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位骑兵上尉在最后一批枪杀中,顶替了他的朋友。这位死里逃生的朋友,选择了沉默,在波共政权下升为上校。他与那位将军夫人有一次对话,讲述自己忍辱负重的理由。夫人一针见血地说,也许你的想法和他们不同,但你的做法是一样的。你想法不同又有什么用呢。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绝对的善恶标准,在我们的意志之上。是非之心,也刻在人的心上。上校最终吞抢自杀了。就如瓦伊达50年前打破沉默的名作《灰烬与钻石》,选择顺服,就是选择灰烬中的钻石;选择悖逆,就是选择埋藏钻石的灰烬。 卡廷惨案,使波兰在二战后落入彻底的荒谬。但如那位妻子所说的,只有死亡才能将一个誓言分开。意思是说,苦难和谎言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苦难再大,哪怕谎言重复一千遍,或重复了50年。 因为活在谎言中,根本就不是活着。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移交政权时,邀请叶利钦共同阅读了总统密档第一卷。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我头发都竖起了”。密档有三份文件,即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及斯大林等签署的命令,同意秘密处决波兰战俘共25700人。命令中说“审案时,不传唤囚犯、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另一份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首脑给赫鲁晓夫的报告,统计卡廷屠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并建议“销毁全部档案”。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遣特使,去华沙,将三份密档的副本转交给了波兰总统瓦文萨,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谎言。 被推土机埋在卡廷森林的军官中,也有瓦依达的父亲。没拍这部影片之前,他的电影世界始终是残缺的。50多年来,瓦依达用各种寓言讲述一个苦难的波兰,直到他拍出这一段、不能不拍的历史的灰烬。 但灰烬中找不到钻石,除非跪下来祈祷。影片最后的屠杀场面,无论你近一百分钟的心理准备如何,依然具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力。当一个接一个波兰军官,面对万人坑,被枪杀之前诵读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枪响;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枪响;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枪响; 饶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他们的罪――枪响。 (卡廷的万人坑) 接着,瓦依达让他的观众沉浸在整整一分钟的黑暗里,向一个过去的时代致哀。他说,拍这部电影,是渴望人们的灵魂苏醒。渴望光来到黑暗中,引导我们走一条义路。 2008-03-04
08年12月31日 11:03
那年夏天,那年夏天:电影《华丽的休假》 王怡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ng/archives/2008/38752.html 也许我不该在新年看这部影片,不该让我的屏幕上充满屠杀。 我却不能不看。韩国人等它等了27年,我也等了18年。有人说韩剧很轻松,其实也很严重。韩国联合通讯社引用一个叫吴京燮的逃亡者的证词,说在北方,有人因偷看韩剧而被枪决。韩国导演花了多少年,步步为营,试着描述当年的光州惨案。每个亚细亚的孤儿都有一个创口,黄色的脸庞,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就像在台湾,人们花了40年,才能公开纪念二二八事件。 先是2001年,一部《爱的色放》,将一个偷情与弃婴的故事,令人突兀地放在1980年光州惨案的背景下,肉体的纠缠,就与时代的恐怖;叫声也与枪声此起彼伏,当时我心中寒意四起,难道先民主起来的韩国人,就这样来投射他们对一场屠杀的记忆吗? 到2006年,韩国电影的光州情结,开始从色情走向纯情。一部《那年夏天》,将一座向着平民开枪的光州,铺陈为一个恋爱与追忆的舞台。在光州事件的图片中,最令我痛得叫唤的,是市民们连夜赶制国旗的场面。他们拿起枪与全斗焕的戒严部队作战,然后把一面面国旗覆盖在死难者身上。电影中,一位教授寻找着1969年的初恋情人;而1980年的光州,何尝不也在寻找一个丢失了的大韩民国的愿景。 《那年夏天》 到2007年,先后出现两部描写光州民运的电影。《古老的庭院》,一个被判死刑的政治犯的爱情,大学生与政府军街头对峙的场面,令人想起尚可背诵几句的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古老的庭院》 可惜影片水准不够。直到最近的《华丽的休假》,正面重现了“518”惨案前后10天的光州。电影作为一种民族记忆的形式,终于向着昨天鞠躬致敬。1980年初,军人全斗焕在朴正熙遇刺后,与卢泰愚发动政变。金大中、金泳三等人领导民主抗议浪潮,提出宪改方案。除了汉城,全罗道的首府光州成了第二个民主运动中心。政府派出特种部队进驻大学,封锁了光州。 光州事件:历史图片1 影片开头,各人美丽的人生,细细展开,对未来浑然不觉。而光州的上空,特种部队开始盘旋。一位士兵望着机外,发现并不是去北方,他诧异地对同袍说,“我们去的是南方,因为太阳是从左边出来”。 出租车司机民宇,拉扯大一心想考法学院的弟弟振宇。他爱上了和弟弟同在一间教会的护士新爱。5月18日,民宇拉上弟弟当陪衬,和新爱去看电影。戒严部队冲入影院,开始了街头镇压。休假变成休克;华丽的夏天,成了韩国史上一个盛开的伤口。 影片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记载。当天部队第一次向聚集在天主教堂外的大学生开枪。片中一个被捉拿的市民叫喊说,“我不是大学生”。20日,20万光州市民走上街头,振宇和他的同学也想去,老师们手拉手拦在校门口,劝他们爱惜生命。这一天军队开火,当场枪杀54人。翌日,30万抗议民众再上街头。振宇对老师说,不要拦我们。老师掏出一管膏药,说我知道拦不住,把这个涂在眼皮下,可以防止催泪瓦斯。这天还有一个新闻史上著名的场景。一位青年站在一辆坦克上挥动国旗,呼喊“光州万岁”,人群一起唱起国歌。而军队当众枪杀了这名青年。 光州事件:历史图片2 几次的街头对峙,影片的处理颇为出彩。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屠杀之前,人们以为军队将要撤离。就如当年在布拉格街头,捷克姑娘曾以放浪的飞吻和掀起裙子的动作,向苏联士兵示威。几个前面的光州市民,也以挑逗性的玩笑向特种部队示威,直到叫嚷“你们看他的裤裆都满起来了”。这时国歌奏起,士兵们提枪致敬,所有戏谑的示威者也顿时庄严起来,手按胸口。不料军队却变换队形,开始射击。 光州事件:历史图片3 振宇死了。他留下一封信,把哥哥给他买吉他的钱,买了新爱最喜欢的十字架项链。他说,虽然希望有一把吉他,但更希望新爱成为他的嫂嫂。新爱的父亲是特种部队的退役校官,他和民宇一道,开始率众抢夺武器,组织民兵。直到27日,全斗焕的几千坦克碾过民众的躯体,进入市中心。镇压了最后一批守在市政厅主楼的抵抗者。电影中,民宇和新爱的父亲都死在了主楼的抵抗战中。 光州事件:历史图片4 要紧的是,他们到底在做什么?新爱的父亲组织民兵时,宣称“向老百姓开枪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叛军”。而裴将军却起身给了他部下一个耳光。部下问,我们怎么辨别叛乱分子和无辜市民。将军说混账,藐视国家军队的,哪里有什么无辜市民。振宇本来也不该死,他已举枪投降。但当一名军官反复说,放下武器,停止叛乱。振宇无法接受这一盖棺定论,他宁愿在乱枪中喊道,“我不是暴徒”。 在光州惨案中,有一千多市民死亡或失踪,同年12月,全斗焕当选总统。新爱的父亲说,面对政府的叛乱,人民将行使最后的抵抗权。他是对的。 1987年汉城奥运会前夕,一百万人走上汉城街头,要求宪改。全斗焕被迫下台,政府接受宪改,结束了军政体制。1993年金泳三当选总统,1997年光州民主运动被“正名”。两位元凶、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以“叛乱罪”被判重刑,后蒙赦免。2006年3月,韩国政府宣布,收回他们二人担任总统期间和卸任后获颁的所有勋章,其余参与光州事件的174位军人和政府官员,也被收回了勋章。 法庭上的全斗焕、卢泰愚 短短20几年,韩国走过的历程,令人蹉跎不已。一个市民在市政厅主楼,临死前感谢新爱的父亲,说我这样一个社会渣滓,终于成了顶天立地的男人。那年夏天,捍卫亲人的自由与生命,唯在彼时,拿起枪就如走上街,既是尊严,也是职分。那年夏天,是如此浪漫,振宇和新爱在一座死亡之城,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年夏天,人们聚集在教堂,神父们奔赴汉城,奔赴罗马,向全世界传出了第一份对光州的真实报道。那年夏天,光州的娼妓们走上街头,为市民献血;光州的母亲们从此耗尽余生,只为了向人们证明一件事,“政府是暴徒,我儿子不是”。 对这样的电影我不敢奢望,甚至不敢评价。电影算什么呢,它只是一扇窗口。你从中看到的,其实不是电影,是一个亏损的世界。就像梦,有时梦得比你的人生更真实。看见电影的人需要祝福,就像眼睛需要光,耳朵需要声音。我在新年发给友人短信,是这样祝福的: 愿灵魂自由,身体安康;愿大地平安,真理得胜;愿人心温柔,万物复兴。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