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6月13日 20:23
17. 再一次见到苏小和先生,是在2009年12月23日的一个讲座上。事前,我收到了他的短信:秋风要在23日讲宪政。备好弹药,到时去拍砖!后来才知道,苏小和先生是秋风先生的好朋友,难怪他在有人在责难秋风的时候大怒。 讲座之前,我们谈到唐福珍事件。我对苏小和说:你的很多正确的看法,源于良知。他说,经济学和良知没有直接关系。另一位朋友,也随声附和。当时,我弄不清楚那是苏小和的谦虚还是见解了。至今也很诧异,良知和感情用事是一回事吗? 那天,秋风所讲题目是《近代中国的立国之道》。按照内容,大致是“张君劢与中国的宪政”。 秋风认为,宪政需要知识分子的自我提升和道德与政治的觉醒。知识分子要提升精神,对老百姓承担义务。在整个过程中,秋风一再强调掌权的人物和知识分子必须要有公共精神。 18. 我和苏小和先生交往不多,由于都很忙,看来不会有深谈的机会了。我想,假如长谈,他一定会告诫我要严谨一些。相反,我也一定会劝告苏小和放开一些。 尽管苏小和很有创建,有时还是不免教条,秋风也是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我说,以后的题目不应该再是“张君劢先生谈宪政”,而是“秋风先生谈宪政了”。当然,秋风继承了张君劢。 讨论很多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每一次都从前人那里寻找根据。前人的一些经典作品,也是他们评论当时现实的产物。考据派也只是考证过去,绝不能用过去考证现在。 我知道,苏小和很严谨,很本分,也有悠闲的一面。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不过,在苏小和们中间,应该有人出来考虑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我不知道经济学界是不是需要领军人物,不过我敢说,目前的领军人物已经糟朽了。 19. 最后,我引用一个苏小和先生在《黄光裕一案:黑金政治与黑金媒体》后面的跟帖: 哈哈,本人多年前就著书放言,今天的所谓私人企业家,全他妈的是这个时代的试验品、是一个官 商/勾/结的时代随时可以奉上祭坛的牺牲。可叹富人们发财了,还欲壑难填,全然不知道丧钟已经敲响。只有那些从根本上认识到政治险恶的生意人,才能保全自己的私人幸福。到目前为止,我发现只有2个人有此智慧,一是四川人宋如华,一是天津人杜厦,他们中途将企业出手,忍痛割爱,见好就收,赚得如山的现金,拥有了下辈子都用不完的钱,成了海外华人。宋曾是大学教授,而杜,曾经是中国社科院不错的数量经济学研究生。看来,在中国发财,还是多读书好啊。看看黄光裕这个土包子,以为有了钱就是个人物了,殊不知,贵党灭掉他,比灭掉一直苍蝇还容易。 哈哈,继续看笑话吧。 我想,让诸如苏小和先生那样的朋友发出此言,中国某些财阀的混账一定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007.6.16.-24.初稿 2010.6.11.-13.第二稿
10年6月13日 19:36
15. 前面说过,苏小和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书生,很文气,彬彬有礼。看看《局限》里的照片,他显得有些狂放。不久,在跟帖里面看到他有些冷漠。比如他有时说:“这样的事情都想不开,真是SB。读读圣经吧。” 不过,在与网友蓝领先生争执之后,苏小和先生不但道歉,而且很诚恳地贡献写作的经验:以前老师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一事一议,不要再一篇文章里面写很多的事情。 以后我在别处看到蓝领的文章,写得好多了。 16. 2009年11月13日清晨,成都的唐福珍女士为了抵抗强制拆迁,点燃了身上的汽油。唐福珍自焚事件,给了麻木的国人一个触动。尽管如此,当时出来说话的人寥寥无几。 2009年11月27日,苏小和先生发表了《看哪,大火烧毁女人,铲车碾碎了房子》。他说: 可是我要问你,我们的生活,必须要这样血腥么? 我知道在这样的血腥事件中,我仅仅是一名看客,麻木的看客。还有更多的人们也是麻木的看客,我们以为自己不是潘蓉,不是唐福珍,我们不在上海,也不在成都,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潘蓉是不是自己,不知道下一个唐福珍是不是自己。或者我们每天垂首祈祷,希望下一个不是我。可是聪明的人啊,你不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其实他就是为你而鸣!无论你是官员,还是乞丐,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无论你是教授,还是文盲,当大火烧毁妇女,哦,当铲车碾碎了别人的家园,请你记住,下一个登上刑场的人,就是你。 看到苏小和的文章,我的跟帖是:向苏小和致敬!你有经济学,你也有良知。 当时,我正在为《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收尾。本想尽快写完《保守论》,然后就写关于唐福珍的评论。 2009年12月1日下午,听说唐福珍去世了。我放下所有的事情,写下了《烈火中的凤凰――送别唐福珍女士》。我说: 我们不希望再有人重蹈火海。不过,在我的心目中,被烈火吞噬唐福女士已经成为展翅飞翔的凤凰。唐福珍女士过于刚烈也过于冲动,而在反衬之下,我们又过于怯懦了。假如我们在过去勇敢一些,唐福珍女士也许就不会死了。应该说,这是男人的耻辱。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假如一个男人,一个文人在这个时候不说话,那就永远不要说话,永远不要写文章了。 我还看到秋风先生撰文,主张废除拆迁条例。
10年6月13日 18:46
附录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似难以为继 刘松萝 2009年8月4日到9月1日的一个月里,上海股市从3478点一直跌到2639点,下跌了839点。下跌的原因,主要是面对通胀预期,投资者担心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发生改变。 有意思的是,在沪市下跌期间,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不过要进行微调。但是,从具体事例来看,“微调”的幅度之大,足以和减速相比较。在深圳的突击抽查中,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办公地点迎来了证监局工作人员的突然造访,部分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被封存并且带走。 事态虽然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在此之前,就不断有传闻,声称有大量的贷款进入股市和房市。不论从管理层面还是道义层面来讲,这都是无法容忍的。由于房地产业一直在经济运行中拥有特殊地位,并且是特中之特,股市就提前受到了政策转变的影响。 2009年9月29日,沪市再次探底2712点以后回升,一直反弹到11月24日的3361点后再次下调。 由于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预期,沪市再次回升。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消息发布以后,沪指再次回调。 对此,经济评论家水皮先生在电视上提醒大家,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水皮指出,什么是“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这就是紧缩啊! 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了新华社的独家专访。他说,“过早地把我们刺激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不过他接下来又说,“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一些通胀预期的迹象,这对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关于房价,温家宝认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近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发布了很多关于房地产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尚需要观察。但是,把哄抬房价视为违法犯罪行为,是值得注意的。 以上谈到上海股市,是想通过其走势说明机构和资金对于经济前景的反应。 综上所述,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隐患。国内的消费需求并没有被激活,房价却出现了暴涨。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过高的房价收入比、售价租金比以及空置率等指标已经无法忽视。可以说,在抵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制造更大的泡沫,孕育另一场金融危机。在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了。 管理层的管理方式也值得我们注意。近半年以来,他们经常在保持既定的政策取向的同时,采取大幅度的调整措施。可以想见的是,假如不少投机者喜欢谈论通胀预期真的变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政策的突然转向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建议从事实业,从事投资和投机活动的人把运作风格从激进转变为稳健。假如情况发生变化,还应该转向保守。特别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继续高价拿地和大规模圈地已经不合时宜。适度退却,保持足够的资金是必要的。参与炒房的人,一定要特别小心:如果长期持有10套以上的房产,在非常的情况下遭遇类似山西煤矿“重组”一类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作为投机者,一定要知道政策不可能永远有利于自己,一定要知道政府不可能为自己承担风险。即使是投机的老手,部分地提前出局,预防突变也是必要的。 2010.1.10.
10年6月13日 18:45
14. 接着上一节的话题。 做案例分析,特别是做评估和预测的时候,一定要把当事人也作为分析的对象。鉴于日本财界有人把《三国演义》当成经商的教科书,我们不妨举出《三国》的例子。曹操的谋士出主意的时候,常常依据对方的个性,特别是弱点。对袁绍怎么办,对吕布怎么办,是不一样的。在研究个案的时候迷信制度决定论,是最蠢的做法。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路径,虽然我们只能够依靠现有的那些企业家,不过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根据苏小和的观察,假如有人相信让他们随心所欲中国就会进步,那真是见鬼了。 在这里,我不避炫耀之嫌,谈谈做过的一次预测。 2010年1月10日,我写下了《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似难以为继》。当时,官方还是在强调坚持经济刺激政策。我说: 我建议从事实业,从事投资和投机活动的人把运作风格从激进转变为稳健。假如情况发生变化,还应该转向保守。特别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继续高价拿地和大规模圈地已经不合时宜。适度退却,保持足够的资金是必要的。参与炒房的人,一定要特别小心:如果长期持有10套以上的房产,在非常的情况下遭遇类似山西煤矿“重组”一类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作为投机者,一定要知道政策不可能永远有利于自己,一定要知道政府不可能为自己承担风险。即使是投机的老手,部分地提前出局,预防突变也是必要的。 2010年1月13日,宣布存款准备金率要上调了。 至于时间的接近,应该是巧合,或者说是蒙的。预测的理由,除了经济形势和一般经济规律之外,是对管理者个性的观察。我说: 管理层的管理方式也值得我们注意。近半年以来,他们经常在保持既定的政策取向的同时,采取大幅度的调整措施。可以想见的是,假如不少投机者喜欢谈论通胀预期真的变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政策的突然转向不是不可能的。
10年6月13日 17:43
13. 在《局限》中,有很多企业经营的案例。作者对多元化经营问题,对企业应该怎样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看法,这里就不详述了。 苏小和最为得意的事情,除了提出重商主义问题之外,更看重他在以往所做的案例以及受到的重视。我想,一本书能够提出几个有价值的案例,确实是很不错了。不过我认为,苏小和还应该看重自己在著述中表现出的务实与创见。没有务实的精神,没有洞察力,有些案例尽管很经典,有多少价值就很难说了。不能不说的是,有些很笨的管理者,进了各种培训班,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案例之后,反而更加自以为是,变成愚蠢了。 苏小和论述的重商主义,公平与效率以及他的企业家的刻画,虽然只是本书的副产品,然而却是一个亮点。他的那些议论,并没有损伤全书的严谨。 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是人学,都是研究人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家应该更了解人,更关心人。苏小和曾经是诗人,他以文人的视角,看到了只关心数字的人看不到的东西。 比如,在第8章《新拿来主义潮流》中,苏小和再一次指出:“本土企业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独裁。”他所举的例证,十分生动: 我有一次去采访国内比较著名的一名企业家,完毕,这位企业家邀请我们到公司的职工食堂进餐。到餐厅门口,我欲走到企业家的前面,不料他的秘书将手一伸,拦住了去路,让企业家先进餐厅。我有一些纳闷,结果发现,当企业家走进餐厅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放下筷子,集体起立,齐声给企业家敬礼。 一个从国外回国发展,到一家民营企业担任职业经理人的“海归派”,他的所有员工无论在任何场合,都用“伟大”、“ 英明”这样的词汇称呼他,而这位经理人居然认为这些涂满了脂粉味道的颂歌出自员工的内心。 而某家保险公司关于他们的总裁是神不是人的说法更是妇孺皆知。 很多民营企业家相信命运的神秘力量。 四川的女企业家裘丽蓉认为自己长着一副“观音脸”,在她的办公室里,高高摆放着佛龛,供着观音的神位,裘丽蓉则每天必点香鞠躬,祈求观音菩萨为自己带来永恒的财富。而江西的张果喜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佛龛。对于自己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和滚滚而来的财富,张果喜告诉我,很久以来,他都在思考自己的财富之路,冥冥中总觉得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帮助自己,他相信是佛龛这个极有意味的产品让他一路吉祥发达,年年有余。因为佛龛是菩萨居住的房子,而他是为佛修建房子的人,他相信自己的财富都是佛在保佑他,为此,他相信自己的事业将永恒。 而在北京金源集团,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仪式。每次有大项目开张,福建商人黄如论都会请来一名佛界著名的方丈,进行一场旨在祈求财富,祈求顺利,祈求平安的大型佛事,从董事长开始,金源集团中层经理以上的员工都必须参加这个活动,所有员工都必须虔诚地下跪,口中跟着方丈念诵,共同祈祷金源平安吉祥,兴旺发达。整个活动持续时间长达一天一夜,任何员工不得中途退场。 有谁能说,苏小和的这些文字只有文学价值呢?又有谁能说,苏小和指出的现象只是细微末节呢?
10年6月13日 11:05
12. 不同意《局限》中的有些观点。 比如盛宣怀。书中谈到盛宣怀的部分很有趣。苏小和谈到了盛宣怀的“悲剧”和上个世纪80年代对他“冷静的重新认识”。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评价既是进步,也是退步。正是因为改革长期停留在类似洋务的层面上,所以洋务运动才被视为强国富民的不二法门。我曾感到诧异,这样地推崇洋务运动会不会在道义和公共关系方面带来问题。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因为整个社会的见识也随之退化,退化到辫子戏那里去了。 洋务或者改革的初期也许只能出盛宣怀,也许只能依靠盛宣怀,但这不能成为给他过高评价的理由。苏小和也指出,盛宣怀把朝廷和股东的资金挪作他用,在公司里任用私人,涂改帐册并且分别设立朝廷和公司用的两本帐。“事实上,他主管的企业一再遭到户部核查,如果不是李鸿章、张之洞等维新派官员大力扶持,早就销声匿迹,盛宣怀根本进不了中国企业的悲剧史。”由此可见,比给予盛宣怀公正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和企业发展应该尽快地超越盛宣怀。 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由于盛宣怀的缺乏政治头脑和公私不分,偏执地推行把铁路筑路权从民间收归国有,终于出发了革命。 苏小和谈到了盛宣怀的财产在民国以后多次被没收。我想,这固然可以说明中国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够,同时不能回避的是,盛宣怀的财产中确实有很多不义之财。按照法律的语言,就是非法所得。 书中“苦难的企业家”的说法,也似有不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