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1月2日 00:00
先声明,我佩服所有勇敢做事和行动的人。 再说这篇文章,感觉作者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勇气好像很多都来自无知,这当然无损勇气,只不过在受到打击的时候会特别 sentimental,大概是我比较老套,不喜欢这种过多的情绪。 文中所说的家人被骚扰,发朋友圈被骂等事情,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后果?有那么多前车之鉴,作者居然等这些事情发生了才迷茫痛苦,是不是没有认真了解过对手? 此外,个人也不太喜欢纽约知识分子式的轻微傲慢和莫名惊诧,恕我小人之心,这样的人有时候你分不清他到底真的在乎自己所做的事情,还是主要为了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 以上所说纯属个人品味。对这位作者还是希望她安全,也可以继续做事情。 ———————————————————————— 以上是原答案。我补充一下: 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小姑娘,我是不会有上面的答案的。但在原文中她提到:“我在三十岁那年选择辞职、离家而跑来纽约”,根据她 Matters 的另一篇文章里的说法,出国应该在 2016 年左右。也就是说她已经在国内毕业工作到了三十岁,已经经历了政府封杀大V,搞南方周末,收紧 NGO 等事件,居然在做事受阻之后还感到震惊,这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哪怕你三十岁之前只是看看纽约时报中文网,也不会对现实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象。这种想象当然可以催生勇气,但这种想象能持续多久?能正确地指导生活和行动吗? 我也没有像其它答案里说的那样,“否认她表达痛苦的权利”,这是对我答案的臆想。她当然有表达痛苦的权利,但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就好像不喜欢其他某些作者的文章一样,纯属个人品味。(我佩服那个北大组织维权的岳昕。) 再重申一次,我是支持她的行动和勇气的。尽管我不喜欢她的文章以及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很多东西。而且我真不觉得“矫情文艺”有多么大的煽动力,或者持久地 connect 他人,尤其是这种泛滥的“矫情文艺”。当然,这和个人立场有关系:在中国那么严密的控制下,所有看起来的希望都是政府暂时不想管,想管你你分分钟被搞死,不存在觉醒的人多了就会引起改变,觉醒的人只会想着移民。 不多说了,说多了又被人说冷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