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0月26日
    21日晚的消息显示,“德新海”轮在海盗胁迫下,已在40多个小时内向索马里海岸行驶了600多海里(1海里约合1.85公里),距海岸只剩下300余海里(即该船大约一天的航程),并且还在继续向西航行。由于船上燃油充足,如果途中未遭到任何一方军舰的拦截,余下这300多海里可以在昨日深夜之前走完。   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关于“德新海”轮被劫后第三天航行的任何消息。此前,欧盟海军指挥中心曾连续两天向中国媒体透露其海事巡逻机跟踪“德新海”轮所监控到的情况——从空中看,该船在两天中一直向索马里海岸航行,未见有任何异常情况。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陈玉来昨晚对CBN记者表示,武装营救的困难已经很大了,主要是因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距离事发海域非常远,以最快航速也难以及时追上“德新海”轮。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分析家马晓霖对CBN记者表示,目前还罕有用武力解救被索马里海盗所扣人质的先例,虽然美国海军曾在今年4月成功解救被海盗扣押的丹麦货船“马士基亚拉巴马”号船长菲利普斯,但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因为目标只有一艘有4名海盗、1名人质的小艇。而此次被劫的“德新海”轮要大得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可能导致解救者即使靠近“德新海”轮也无法开火。他还表示,目前事发海域正处在季风过后风平浪静的时期,视野很好,即便军舰赶上“德新海”轮,贸然靠近也会造成海盗恐慌,对人质安全不利。   马晓霖认为,尽管21日晚所显示的“德新海”轮距索马里海岸的距离(300多海里)尚能提供大约一天时间供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中的特战队员作一定努力(比如直升机机降救人),但人质的生命安全肯定是有关方面最重要的考量。   据船上劫匪此前对路透社称,他们将让“德新海”轮驶入哈拉代雷或霍比奥港。这两个小港口均位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以北,之前在很多商船被劫事件中,它们也经常被用作商船最后停靠的码头。   如果“德新海”轮已经入港,由于当地的地形等情况复杂,武装营救几乎不可能进行。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去年12月通过的第1851号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12个月内可在索马里境内采取一切必要的适当措施,制止海盗行为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即在其领海和领土上均可对海盗动武,但至今尚未有任何国家的军队在索马里港口解救过人质。   马晓霖认为,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进行营救,同样难度很大,因为索马里过渡政府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很有限,该国地方上的各种军事和准军事组织、民兵、渔民等都可能是海盗网络的一部分。   陈玉来认为,通过索马里当地部族长老对劫匪施加压力,有可能成为营救人质的一条途径。海盗一般都属于某个部族,长老对其部落成员有一定的影响力。与长老取得联系,通过其来斡旋,可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不失为一条解决渠道。   马晓霖则表示,海盗都有自己信赖的中间人。他们在胁迫船只靠岸后,主动通过中间人找到中国方面相关机构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中方主动搜寻目标的成功概率比较小,“他们在暗处,我们在明处” 。   马晓霖介绍说,除此之外,在索马里的邻国肯尼亚、吉布提、苏丹等国,还有其他能与海盗牵上线的机构和个人。他认为,中国外交部和有关方面一定会利用各种渠道,包括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来接近海盗。   据CBN记者此前了解,总部设在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的海员援助机构(SAP)是与索马里海盗常打交道的组织之一。该组织的负责人名为穆万古拉。他在当地被一些人认为是索马里海盗的“中间人”,甚至被一些知情者形容为“长期以来外界与索马里海盗唯一的联系渠道”。穆万古拉已于一年前因故被肯尼亚警方逮捕入狱,其声誉受到很大损害。
09年10月10日
     萧副总统、吴主席、宋主席、郁主席、五院院长、各位资政、国策顾问、各位首长先进、各位贵宾、各位女士、先生、以及全国同胞们:大家好!      今天是中华民国九十八年国庆。早在八月中旬,政府就决定今年国庆日除中枢举行典礼外,其他庆祝活动全部停止。这是因为「八八水灾」有700多位同胞罹难或 失踪,我们感到就像失去自己亲人一样的哀痛,实在没有心情举办国庆活动;只希望让往生者安息,让家园更为安全,让悲剧不再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对灾民以及全 国同胞最庄严的承诺。      近年全球气候异常变迁,各地大型灾难频传,在亚太地区尤其显著。两个月前台湾就经歷一场大自然的震撼教育,我们亲身学到惨痛的教训。我们深刻领悟, 大地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居所,面对大自然,人类要学习谦卑,建立顺应环境的发展观念,不再与山河争地。今年将是我们国土规划保育工作的转捩点,我们要儘快通 过「国土计画法」,做到以安全为优先,以生活为中心,以永续为目标,尤其危险地区一定要禁止或严格限制开发。未来灾区重建,必须考量气候变迁因素,并且与 目前推动中的河川综合流域治理及国土规划相结合。在安全无虞的前提下,必须迁村的地区,儘可能做到「离灾不离村,离村不离乡」,让社区在重建之后,原有的 文化脉络及经济关係得以永续发展。      「防灾重於救灾」是「八八水灾」给我们的另一个关键教训。只要防灾做得好,可以大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与损失。为达成这个目标,政府已著手改革现有的 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联繫,落实地方政府各单位平日灾防教育与训练,大幅提高民眾的防灾意识,并将灾害防救列为国军中心任务之一。全 臺 5个作战区在平日就完成灾害防救的兵力部署;灾害发生前就主动在危险地区预置兵力,準备随时援救。事实上,在莫拉克颱风造成灾害前,就有21个村落的33 位乡长、村长、警员与土石流防灾专员,断然撤离9,100人到安全地区。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撤离,死伤估计还会增加1,046人。正是这些可敬的防灾英雄高 度的防灾意识与正确的情势判断,挽救了近千条人命。      这次救灾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台湾人的爱心与这块土地旺盛的生命力。灾后政府与各地民眾、慈善团体,热心积极投入灾区服务,踊跃捐输,捐款总额达178 亿餘元;国军出动超过56万人次,警察、消防与工程人员出动超过41万餘人次,志工超过14万人次投入救灾行动。他们不畏艰险,不眠不休的抢救安置灾民, 抢通路桥,抢修堤防,疏通河道,清理家园。这段期间,灾区出现了无数的救灾英雄,救出了5万多位灾民。这些英雄有的是士兵,有的是飞行员,有的是警消人 员,有的是村里长,更有的是志工。我们不一定叫得出他们的姓名,公开表扬的更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无名英雄,他们默默奉献心力,把灾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洪 水固然无情,但台湾强大的内聚力与生命力,却在艰困时期充分显现,大家不分彼此,相互扶持,这就是台湾否极泰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将这股力量,转化为台湾 未来进步的动力。      从去年五月执政以来,我们深深感受到全球正步入一个快速变动与充满挑战的年代,而一个国家如何因应挑战,将是兴衰乃至存亡的关键。我们首先遭逢国际 金融海啸,全球许多银行倒闭,股市狂跌,人心惶惶,伴随而来的是出口停滞、订单锐减、经济衰退、失业大增。政府立即沉稳因应,宣布银行存款全额保障,并多 次降息,稳定了金融;推动扩大内需方案,刺激了消费,提振了信心;鬆绑两岸经贸,开放陆客来臺,实现三通直航,开创了崭新机会;规划六大新兴產业,促进產 业多元发展,激发了新的成长动力。此外,政府积极推动节能减碳,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成效良好,扭转了过去八年的颓势:一年来全国民眾节省电量45亿度,相 当於臺南县市187万居民的全年用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减少了288万公吨,相当於7,784座大安森林公园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前述这些拔尖筑底的工程,让台湾安然渡过金融海啸的衝击,并迈向低碳经济。我国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排名从去年第17名一口气上升到今年 第12名,进步了5名;也在世界银行「2010年全球经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2010)中从61名上升到46名,进步了15名。经建会的景气灯号已连续三个月呈现黄蓝灯,今年第三季的经济情况又比第二季明显改善,代表景气已脱离谷 底,经济开始回稳。俗话说:「打断手骨颠倒勇」,台湾不但没有被金融海啸击倒,反而比以前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应付外来的挑战。      几个月前,H1N1新流感在墨西哥流行时,又一次引起全球恐慌,虽然它不像SARS那样致命,我们却不敢掉以轻心。五个月来,政府与民间的防疫工 作,不论是疫苗、药物的準备与公卫措施的推动,都不输给先进国家;感染率、致死率目前也控制在较低的水準,而国人在配合上的表现,更令人欣慰。秋冬即将来 临,H1N1疫情可能再度升高,政府已有充分準备,有信心将疫情降到最低。      莫拉克绝对不是最后一个颱风,H1N1新流感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疫情。面对未来可能的天灾,我们要有「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的心理準备,将每一个颱 风当成莫拉克,把每一种传染病疫情当成SARS来防范,损害一定可以大幅减少。最近芭玛颱风来袭,这是继莫拉克颱风之后第一个入侵台湾的颱风,由於我们记 取先前教训,灾前撤离危险地区7,863位居民,防灾的警觉与準备,已有相当进步。几十年来,台湾在风雨之中,淬鍊成长;普遍的忧患意识,让这块土地的人 民,不敢鬆懈,因而渡过各种艰难险阻,这是台湾屹立不摇的根本原因。如何进一步普及并提升防灾意识与行动,将是台湾面对的严厉考验。      过去一年,两岸关係大幅好转,臺海出现和平契机,这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符合大多数人民期待,也赢得国际社会普遍的肯定。一年多来,两岸在 「九二共识」的务实基础上,签署了9项协议,从陆客来臺观光到两岸三通直航,从食品安全到司法互助,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也逐步累积。我们相信未 来包括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在内,还有很多有利於两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开展。可是两岸 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将来两岸关係的和平发展仍需双方抱持信心,正视现实,循序渐进,以扩大互信,求同化异。      近来令人感动与鼓舞的是,去年大陆四川地震,台湾各界踊跃捐输救援,其金额与志工数,高居世界之冠。今年台湾「八八水灾」,大陆不遑多让,其物资与捐款,也居世界之冠。两岸人民这种「血浓於水」的民族情感,让我们对未来的两岸关係充满信心与期待。      我们也瞭解,和平发展两岸关係的同时,国内一部分同胞仍有疑虑,担心国家主权与台湾利益受损。我们愿意经由国会与政党等各种管道的对话与沟通,凝聚 全民大陆政策的共识。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政府处理两岸议题,一定会以维护国家主权与增进人民福祉为最高指导原则,并接受民意与国会的监督,这点英九念兹 在兹,绝对身体力行,确实做到。      两岸关係改善,也有助我国的外交,因为世界各国,不论有无邦交,都乐见两岸对立的缓和,大多数也乐於同时跟两岸发展友好关係。一年多来,我们推动 「活路外交」,两岸同时释出善意,终止长期以来争取建交的恶性斗争,我们邦交国关係渐趋稳定,无邦交国互信增强,而台湾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也因此,不论 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袖会议、「政府採购协定」(GPA)与「世界卫生大会」(WHA)的参与,都有突破性进展。我国在今年五月批准联合 国 1966年的两项人权公约─「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颇受国际人权界好评。在重返联合国体系的策略上,我们从去 年开始调整过去徒劳无功的衝撞,而以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及其活动为优先目标,实质提升台湾的国际参与及贡献。这些务实可行的新策略,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肯 定与支持,有效提升了台湾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活路外交是正派外交、人道外交,更是软实力外交,不仅拓展了台湾的国际空间,也为我们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今年七月,我国在高雄市举办第八届世界运 动会;九月,在臺北市举办第二十一届夏季听障奥运会。这两项大型国际赛会,我国都有极为亮丽的表现。不但中华健儿赢得史上空前数量的奖牌,在参赛100多 个国家中分居世界第7及第5;而主办城市的精心策划,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援,大量志工的热情投入,台湾人民的友善好客,更令国内外人士感动。无怪乎,「国际 世界运动总会」(IWGA)主席朗佛契(Ron Froehlich)先生公开讚许,高雄世运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世运。「国际听障体育总会」(ICSD)主席艾蒙丝(Donalda Ammons)女士也频频称道,这次臺北听障奥运会是八十五年来办得最好的一次。此外,英九得以主办国元首身分,在这两项国际运动赛会开幕典礼中宣布大会 开始,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由此证明,只要我们有实力,走正路,全世界都会为我们竖起大姆指。      如今两岸关係虽然大幅改善,我们却从未轻忽对岸的军事威胁。我们积极寻求海峡和平,但绝不会牺牲台湾的国防安全。因此,「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国 防战略仍是我们的坚持。我们要积极发展一支以募兵制为基础的专业化军队,同时也是一支「小而精,小而强」的国防武力,以捍卫臺澎金马的安全。      各位先进,回顾中华民国九十八年的歷史,令人感触良深。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三十八年,除了北伐后的「黄金十年」外,多数时间战乱频仍,人民生活颠沛 流离,没有充分机会全面实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但中华民国政府迁臺六十年间,却能落实土地改革,普及全民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建构社福体系,实施 民主宪政。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台湾中產阶级茁壮,媒体自由开放,公民社会稳固,环保意识抬头,社区营造与志工运动蓬勃发展。我们一步一步地创造了一种具有 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全体国民共同的资產与骄傲。      这六十年来,中华民国与台湾的歷史与文化早已结合为一。所谓「台湾精神」,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展现在曾为这块土地打拼奋斗人民身上的价值与风范。 从日据时代记述台湾先民歷史的连雅堂,推动民权啟蒙的蒋渭水,抵抗日人压迫的莫那鲁道,播种台湾文学的赖和,到近代推动土地改革的陈诚,开创经济转型的李 国鼎、孙运璿,以及从《自由中国》到《美丽岛》数十年来争取民主人权的志士。百年来,这些人坚持理想,是「台湾精神」的代表人物。这种精神延续到今天,有 像世运、听奥那些奋战不懈的运动选手,有像灾难中捐款救人的志工及慈善团体,有像九月间在情况危急下牺牲自己、抢救全车乘客的两位大客车司机苏胜裕与侯文 田,更有像把台湾文化带到世界的优人神鼓、表演工作坊与小西园掌中戏;而朱铭的雕刻、廖修平的版画及刘国松的创新国画也深受国际人士重视,在世界艺坛佔有 一席之地。台湾各个角落几乎时时呈现这种典范,成为「台湾精神」的象徵,也在悠久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注入了鲜活的台湾特色。      「台湾精神」凸显了台湾人的核心价值,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也造就了台湾,造就了你我,更将造就我们的后代。我们应该相互疼惜,携手向前,将「台湾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百世。      再过四百多个日子,就是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一百年前革命先烈的呼唤,仍在我们耳边迴响;一百年前建国先贤的理想,仍在我们眼前闪耀。民有、民治、 民享依然是我们共同的誓言;民族、民权、民生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并告诉我们的子孙,中华民国在狂风暴雨中,永远屹立不摇;在淬 礪磨练后,更为灿烂夺目,英九特别在今天国庆日,正式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请萧万长副总统担任主任委员,结合政府与民间, 规划一整年的庆祝活动。      各位同胞,我们的信心坚定不移,我们的脚步踏实不虚,我们将倾全力推动各项国家建设,为中华民国奠定未来百年盛世的坚实根基。最后,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各位嘉宾闔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