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1月24日 00:26
楊憲益 1915年生。 四叔祖楊士驤,1907年代袁世凱成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 五叔祖楊士琦繼盛宣懷為上海招商輪船局和電報局兩局督辦。 幼時曾一天內背完《左傳》,初學對子時曾作“乳燕剪殘紅杏雨,流鶯啼斷綠楊煙”。 1935年游歷巴黎,享受“在人群中的快感”(波德萊爾),出入酒吧妓院,“紈绔子弟像是某個偉大祖先的后裔”,紈绔主義是“墮落時代的英雄主義的最后閃光”(波德萊爾,見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1936-1940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榮譽文學士。與呂叔湘共辦抗日報紙。娶英國妻戴乃迭。 回國,受沈從文與吳宓推薦獲西南聯大聘書但未成行,在重慶羅家倫之中央大學任教。 1943年起就職于梁實秋領導之國立編譯館,負責翻譯《資治通鑒》(未完成),歷史研究高峰期。 抗戰中期曾要求去延安,被郭沫若婉拒。 1946年到達南京,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民聯),從事地下反蔣活動,向中共提供情報。 解放初期為新政權忠實的擁護者和代言人,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因對共軍炮轟英艦“紫石英號”發表異見、助英國友人捐獻文物反被批協助間諜、宣傳宗教自由、不滿中共安排老國民黨政客入主南京民革等事件思想上發生轉變。 1951年拒絕翻譯《毛選》(錢鐘書為翻譯委員會負責人)。 1952年攜妻到北京外文局工作,合作者中文編輯李荒蕪(惠特曼《草業集》中譯者),翻譯《魯迅選集》。翻譯《阿詩瑪》結識插圖作者黃永玉。 1955年反胡風肅反運動被中共懷疑。1957年反右運動未波及。 初期支持文革,“只有暴民和精英才會被極權主義的銳氣所吸引”,“正因為認可了功利主義的核心思想,極權主義政府的反功利行為、完全無視群眾的利益這一點,就成了一種震蕩”(阿倫特《極權主義運動》),旋被批斗,同挨批者有《中國文學》主編葉君健。 1968-1972年夫妻雙雙入獄。 出獄后繼續翻譯《紅樓夢》,1978年出版,為其贏得極高社會聲望。 1980年起任《中國文學》主編(前任茅盾),策劃《熊貓叢書》介紹中國文學熱銷海外。 1985年自愿入黨(深層思想原因:早年在歐洲受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對共產黨感恩的民族主義情結),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知識分子如果有什么不幸,其中也有他們自身的認同與合謀。也就是說,這種‘創傷記憶’不可避免地也是‘同謀記憶’。”文革以后的思想解放中,知識分子在反省歷史中,“始終沒有反省到知識分子的知識之真理性與權力性這一創傷記憶的同謀自咎上。”因此,知識分子“只能繼續在自欺和推諉中過虛假的生活”。(張志揚《一個偶在論者的覓蹤》) 該時期背景:1979年鄧小平鎮壓西單民主墻及魏京生被捕1980年“趙丹遺言”批評黨對文藝的領導;1981年批判電影《苦戀》;1983年鄧小平發起“清除精神污染”運動;1987年“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導致胡耀邦下臺。——官僚資本主義盛行與政治改革擱淺使其思想產生轉折。 1989年2月未參加呼吁人權公開信(北島發起,為呼應方勵之提出的大赦魏京生致鄧小平公開信)的簽名,反映與激進西化民主人士的差別。 1989年5月中下旬頻頻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成為唯一的“民間發言人”。 1989年6月1日晚應侯德建、劉曉波之請翻譯絕食宣言。(侯德建、劉曉波、周舵、高新為六四廣場關鍵人物,與軍隊談判為學生撤退作出貢獻。) 1989年6月4日上午向BBC發表著名的廣播講話。 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三顧茅廬勸其寫檢討,未果。 1989年9月全國進行黨員重新登記工作,楊要求退黨,遂被開除黨籍。 1999年戴乃迭去世。 楊憲益觀點:沒有政治改革就沒有文化重建。 自撰挽聯:少時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無恥(齒)。 對子:久無金屋藏嬌念,幸有銀翹解毒丸。 又對子:好漢最長窩里斗,老夫怕吃眼前虧。 邵燕祥:楊憲益用瀟灑的自嘲取得了諷世的資格 ----------ordo
09年11月23日 23:55
杨宪益先生今晨去世 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近影(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11月23日,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先生今日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11月23日下午4点,北京资深媒体人萧三郎在其新浪微博发布消息,“杨宪益去世”。《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记者,网站执行主编江筱湖同时也确认了这条消息。江筱湖说,“杨宪益老人,今晨去世。默哀。”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戊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薛鸿时译,印刷100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