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1月12日 20:09
今天下午在北京,广州,上海的美国使领馆举行了奥巴马访华的博客吹风会,参与者基本都是博客作者。以下内容来自twitter上的直播。 @wenyunchao: 美国大使馆就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下午午两到三点将和中国一些博客作者举行吹风会。我现在在美国驻广州总领馆新闻文化处跟大家直播。 @goldkorn 在美国大使馆,等奥巴马访华前的吹风会。参加的人都是博主, 不是记者 @goldkorn Ah there are journalists, but mostly bloggers 我错了, 也有记者 at Obama pr @wenyunchao 北京的有安替,和菜头,陈亮等。广州有我和王尔山,另一人未到,上海不知有谁。 @mranti 北京/上海/广州美国使领馆马上要举行使馆官员关于奥巴马访华而针对中国博客的专门吹风会,三地约有十数名博客和推特用户参加,视频相连,我会推特直播。之前大家在讨论上海奥巴马青年讨论和到底邀请了谁。 @wenyunchao 参加这次吹风会的都是博客作者,没有记者参与,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obamacn @mranti 北京方面参加者是GoldBerg公使和其他八位使馆官员,记者博客参与者是胡泳、金玉米(Danwei)、饶进(Anti-CNN)、何雪峰、安替、陈亮、王诤(中传)、和菜头。 @mranti 广州方面参与者是北风、王尔山等,上海是齐格等。 @wenyunchao 我关注的的重点当然会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方面,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方面。 @wenyunchao 我目前也不知道吹什么风,一会才知道,广州另一个人是刘军。直播开始了。 #obamacn @goldkorn 美国大使馆称其总统"欧巴马"不写"奥马",白宫叫"白屋" @goldkorn 现在是公使介绍奥巴马访华的目的 @wenyunchao 安替问上海青年代表是怎么选的。名单还在和中国谈,希望有500到800人。 #obamacn @goldkorn Anti 问:谁能参加奥巴马的上海青年”townhall”大会。名单还没出来。 @mranti Skipper文化参赞说奥巴马非常在意和年轻学生直接座谈,16日12:45-14:00在上海会举行Town Hall会议,约有500-700学生、青年参加,哪些大学、哪些青年被邀,还在双方谈判中。 @mranti 陈亮问奥巴马会不会直接和中国网民对话,使馆方面回答说上海Town Hall会议会和一些新闻站点合作播出,收集网民问题,使馆也会今天开通博客,在开心网(?)等新媒体发送相关消息。 @goldkorn 美国公使街新闻文化参赞提了网络自由可是没说奥巴马一定要提 @goldkorn 和菜头问:奥巴马访华,能不能他的Twitter和Facebook? @mranti 和菜头问奥巴马会不会在访问北京的时候更新facebook和twitter。使馆方面说,奥巴马团队会在访问的时候在这些web 2.0工具上面发送消息,希望数百万的网友来访问这些网站的奥巴马专门账户。 @goldkorn 白宫新媒体负责人说奥巴马的Twitter等会照常更新。我估计奥巴马不会遇到GFW的问题 @wenyunchao 哈哈,所有的人都希望奥巴马在twitter与facebook上能做些什么。 @mranti 北风问是否奥巴马提到互联网信息自由的关注,是否愿意和中国人民一起推倒GFW。使馆方面说不确定两位领导人会说些什么,但信息自由一直是美国关注的事情之一。 @goldkorn 北风问希望奥巴马会要求胡主席拆GFW! @goldkorn 另外的参加这会议说要求拆GFW不是普通中国人的要求 @mranti 中传的王诤说,刚才这位博客问的问题根本不代表中国主流,大多数中国人不关心言论自由,只关心是否能自由做生意和进出美国自由。使馆方面说,这正是这场博客吹风会的意义,听取主流媒体之外的博客声音。 @wenyunchao 北京现场的朋友帮我抽刚才那家伙两嘴巴,他又从何判断拆墙不是主流意见。 #obamacn @goldkorn 政务处副处长说请博主参加吹风会就是因为他们会问非主流的问题, 美方珍惜这种非主流的想法 @mranti 饶谨问是否奥巴马访华是否能改善中美贸易,使馆方面回答虽然贸易问题在媒体上面报道的很多,但中美关系范围广泛,贸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属于正常的关系和争议之一,双方已经有很良好的讨论,无需担心。 @goldkorn 开始说贸易和经济问题:两个大国进行那么多生意肯定偶尔会有矛盾,很自然 @mranti 饶谨问中国青年了解西方远胜于西方青年了解中国,美国政府有什么措施来促进这种了解?使馆方面说,美国当然会进一步提供美国青年来中国学习的机会,促进互相了解。 @goldkorn 美方希望有更多的美国人在中国留学, 更多中国人在美留学 @mranti 齐格问自己的facebook上不了,必须用翻墙软件,奥巴马访问会不会帮助打开facebook?使馆方面认为信息接入自由极为重要,美国很希望在这个方面看到进展,希望facebook等网站能很快在中国能访问到。 @goldkorn 上海的博主问奥巴马来了以后,能不能上Facebook @mranti 北风的第二个问题留给他自己以后告诉大家。 @wenyunchao 大家看安替 @mranti 的直播,更快更全。我提出希望奥巴马关注刘晓波谭作人郭泉并在方便的时候去探望他的家人,我觉得是我来参加这次吹风会的一个道义责任,也希望对对他们有帮助。 @goldkorn 北风问奥巴马会不会提tan zuoren,liu xiaobo等人权的案子,问奥巴马会不会去网吧体验中国网民的日常困难 @goldkorn 一位博主问中国和美国的共同价值观是什么? @mranti 胡泳问奥巴马喜欢谈价值观,那么中美之间到底有什么共同价值观?使馆方面说中美是大国,当然有共同话题,和平和繁荣以及地区安全等等。 @mranti 饶谨问最后一问题,他从越狱和变形金刚知道,FBI和美国军方很容易侵犯人权,他也用gmail,担心自己隐私被侵犯。使馆方面说不能仅从电视剧了解美国,美国有法律保护人权。 @mranti 整个直播结束,谢谢大家
09年8月2日 02:54
关于《历史的先声》这本书: 1999年9月 ,笑蜀将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以前该党的 《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上主张民主自由、民主、平等的文章汇集成册,取名为《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作为“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之一,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许有读者对《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陌生,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共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建国后是中国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一份日报,现为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新华日报》(1938.1.11-1947.2.28),原中共机关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共产党在国统区合法出版的刊物,并持续至国共内战爆发,1947.2.28被国民党下令取消。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在国统区的八年期间,有时稿子被扣,但可以刊登启示或“开天窗”,用以说明稿子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发。这两大报纸上的文章多是中共在与国民党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由共产党领导人或理论家亲自撰写的。这些文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控制新闻舆论,破坏平等民主自由等。       1945年中国取得对日的“惨胜”,国共两党在“妥协”失败后,面临得是“惨斗”。1945年10月1日,国民党政府取消新闻检查制度,这是《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的一个转折点,意即取消前和取消后,它们的“话语目标”与“话语方式”是不同的,这可以从当时的相关文章的标题看出。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发表《建立宪政规模》(1939.9.21)《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1939.12.25)《论学术自由》(1942.10.11,)《言论自由与民主》(1944.4.19)《新闻民主-民主的基础》(1945.3.31)《以出版自由繁荣出版业 接触精神匮乏的不二法门》(1945.6.26)等等呼吁民主与自由的文章;取消新闻检查制度后,《新华日报》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发表《反动派也该想一想,人民岂可轻侮》(1945.12.9)《民主一日不实现 中国学生运动一日不停止》(1945.12.9)《希特勒的法宝应该收起了》(1945.12.4)《报纸应各处专制主义者 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骗人民的歪风》(1946.1.11)《一党独裁,遍地是灾!》(1946.3.30)《谁使中国不能安定?专制政府!》(1946.5.17)等一系列文章。以上所摘文章均来自《新华日报》。       1945年美国报纸主笔协会(ASNE)代表团,根据国会通过的议案,游历欧亚,呼吁各国将新闻自由列入战后和平条约。3月28日,福勒斯特、麦吉尔、亚更曼到达中国。4月1日晚,麦吉尔访问中共的《新华日报》,看到一些被删得支离破碎的送检稿件,十分惊异。4月2日,福勒斯特等人受到蒋介石的接见。中央社报道“美国新闻界代表团普谒蒋主席报告任务”,“畅谈约一小时,始兴而出”,那谈了什么呢?据钱钢查这次谈话的记录,载于1984年(蒋死后第九年)由国民党史委员会编辑的《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该书记录“委座”的谈话:“余对新闻自由之原则,甚表赞同。”引起钱钢注意的:一、福勒斯特谈到“现在苏联对外宣传,至为积极”;二、亚更曼建议将大力发展广播,作为防御外来宣传的武器;三、麦吉尔认为“中国政府让中共说话之机会太多”,“似应在中外报纸披露中共种种事实,使中外人士明了中共之真相”;四、蒋介石斥责,“中共之一切宣传,借为虚伪的、欺骗的”。钱钢认为国民党方面的记录,可能突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但伪造的可能性不大。这份记录当时没有公布,否则将是中共抨击国民党的重要证据。       对于新闻自由,中共领导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毛泽东与其秘书林克有过一段谈话:“主张新闻自由实际上与上大街(注:游行示威)差不多。”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的一段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制定了一个新闻法,我们共产党热闹仔细研究他的字句,抓它的辫子,钻它的空子。现在我们当权,我看还是不要新闻法好,免得人家钻我们的空子。没有新闻法,我们主动,想怎样控制就怎样控制。”       政治的游戏,历史的诡异,由此可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一书出版后,中宣部与新闻出版总署专门就此书开了一个会议,认为此书是“借我党领导人早期批评国民党的文章攻击我党与政府,居心叵测”,“应当严厉禁止今后再出版这类借历史影射攻击现实的书”。出版该书的汕头大学出版社因此被停业整顿,编者笑蜀也被迫离开原来任教的大学。       笑蜀现为《南方周末》评论主持。在其个人博客里我看到一篇写于2007年9月9日的文章,很有意思,摘录过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事过7年,戴晴老师还这么隆重地表扬《历史的先声》,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然我也很清楚,这份光荣其实并不属于我——《历史的先声》并非我原创,而不过是照搬而已。光荣只属于原创者,即属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哈。只是,现在不仅连历史上的耻辱不能面对,就连这份历史的光荣,居然也不敢面对了。真够喜剧的。” http://www.enoya.com/thread-3574819-1-1.html 关于抗美援朝的档案材料,几年前我在网上看过上海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在香港演讲视频,现在还保存着。 本来在沈志华李丹慧的官网上还有文章及视频资料,现在刚刚发现已是一片空白,连目录也没有了。 http://www.shenzhihua.net/ 看过其关于中苏关系及韩战的演讲,即可知道当今教科书“历史乃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现沈教授在和讯开有博客:http://shenzhihua.blog.hexun.com/ 沈志华的档案人生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7日 14:13   “我差点被当成杀人犯”,沈志华回忆起30多年前自己的“档案事故”,仍心有余悸。那时他是部队里的技术尖子,却始终入不了党,最后被勒令复员。当时,团长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不能跟你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你留在部队里是没有前途的,还是回到地方发展吧。”   后来,指导员到北京出差,终于忍不住吐露了真相,“看你这么傻乎乎地蒙在鼓里,我真是不忍心,如果你档案里的那份东西不拿掉,你永远都没有前途。”原来有人揭发沈志华曾经杀过人,部队虽然查无实据,但却将这份材料放进了他的档案。   沈志华根据指导员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揭发者,问“你认识我吗”?对方说不认识。表明身份后,对方承认自己是为了积极表现,瞎编的。沈志华让他写了证明材料,这才把“杀人材料”从档案里抽了出来。   “如果我找不到那个人,我这辈子冤不冤?都不知道为什么?”说起此事,沈志华至今还愤怒不已。   “杀人”事情虽然抹平了,但档案的风波还没有完。粉碎四人帮前夕,他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反革命帽子,被投入监牢;第一年恢复高考,又因为档案政审不合格,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以后破格考上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又不能够毕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志华的档案无人接收。   沈志华自嘲自己的前半生真是倒霉透顶。他成为了无业人员,不得不下海,好在从商的运道还不错,他成了一名富裕的书商。   1992年,已是成功商人的沈志华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意,开始研究国际史。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并把大量精力放在解密档案的搜集上。   沈志华说,如果把历史研究者看作厨师,档案就是食粮,没有一手档案,难为无米之炊。   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社科院合作,个人出资140万元,专程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档案搜集的过程让沈志华感慨万千。第一次到俄国查阅档案时,常常是到小窗口先递上介绍信,等两个小时后,被告知今天看不了。后来沈志华发现俄罗斯对自己人要宽容得多,就委托俄国同行查,给每人几百美金作为劳务费,有效率还省钱。沈志华的商人天赋,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1997年,沈志华飞到美国查找档案时,感觉顺利多了。在那里,只要能够开放的档案,不仅一路绿灯,还有志愿者服务。又方便又快捷。   不管是受到冷遇还是周到服务,沈志华都在国外达到了自己的搜集目的,最令沈志华挠头的,反而是在自己家门口查档案。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他常常被问到,你研究中苏历史,为什么只有苏联的档案,没有中国的档案?他无言以对。他曾经去过中央档案馆三次,手续复杂不说,连个纸片也没有见着。一次想查找苏联专家的资料,向一个部委的档案馆求助,被对方干脆地拒绝说,不向外人开放。沈志华问什么叫外人,对方回答:该部委以外的人都是外人。   沈志华又自费沿中苏、中蒙边界跑了十多个省包括重点市的档案馆,“为什么跑那么多省,就是因为在上面看不到,只能去地方看。”然而,即便到地方,他也不一定有收获,这完全要看当地档案馆的具体执行人。千里迢迢赶过去,有的可以随便看,有的单位连门都不让进。最令他焦心的是有时要查找机密一些的档案,不得不先让领导审,一审就是三天,赶上领导开会、出差的话,等待的时间更长。   在沈志华家里,专门腾出两个房间,搁放搜集到的两万多件档案,“在苏联冷战史这方面,我的档案全国最全。”他不无自豪地说。许多人做博士论文,专程到沈志华家查找资料,甚至韩国、美国等地的学者都远道而来求助。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   2004年1月,中国外交部部分档案公开解密,第一拨就赶去查阅的沈志华说,“非常惊喜”。(新闻周刊) http://www.cctv.com/history/20040907/101579.shtml 看了老同志的文章,原来沈教授的真话不仅惹恼了疯青,还惹了某些花岗岩脑袋。挺佩服沈教授的,也佩服万里这位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