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6月15日
2010年06月14日 22:14:33  来源:新华网 (6月14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西城区富国里社区、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施工工地,看望孤残儿童和城市低保户,了解农贸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情况,召开新一代农民工座谈会。这是温家宝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李斌 张宗堂)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先后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西城区富国里社区、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施工工地,看望孤残儿童和城市低保户,了解农贸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情况,召开新一代农民工座谈会。 十分喜爱孩子们的温家宝总理,一直关心和惦记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2003年以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专门看望少年儿童。 位于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收养了558名孤残儿童,院内绿草茵茵,环境优美。除了照顾这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外,福利院还通过预防保健、引导式教育、生活技能培养、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上午8时25分许,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陪同下来到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孩子们。福利院主楼大厅正中墙壁的浮雕上,一只大鸟带领着一群小鸟在飞翔。福利院负责人介绍,大鸟呵护着小鸟,寓意着福利院是一个温馨安全的家,象征着这里的保育员和教师们像妈妈一样呵护着孩子们。 在引导式教育室里,3位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包粽子。温家宝走进教室,坐在小板凳上向教师询问孩子们的情况。教师姜红霞告诉总理,这些孩子都是脑瘫患儿,这节课就是教他们怎么包粽子,然后让他们把包好的粽子画下来,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6岁的鲁伯任小朋友尽管行动不便,但还是一副认真学习的模样。温家宝十分疼爱地对他说:“你能站起来给爷爷看看吗?”在大家的鼓励下,小伯任扶着桌子缓缓站了起来,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温家宝说:“我相信,将来你不用扶任何东西就可以走路。”在旁边另一间教室里,正在进行婴幼儿发展训练。温家宝用充满慈爱的目光专注地看着孩子们在康复垫上练习爬行。他对教师们说,爱之所在,家之所在。你们的工作体现了社会对这些特殊儿童的关爱。我感谢你们。 为迎接端午节到来,福利院儿童小剧场装饰一新。一位教师正在给40多个孩子讲端午节的来历。看到总理走进来,孩子们大声喊“温爷爷好”。总理亲切地招呼着孩子们,坐在他们中间。在《我是小鼓手》的欢快乐曲声中,5个孩子斜挎着小鼓,跳起舞蹈。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温家宝微笑着鼓掌相和。随后,他走到剧场中间,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端午节快到了,我心里放不下你们,特意来看看你们。你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受到老师和社会无微不至的关爱。你们就像小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你们还很小,今后的路还很长。祝你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他还对在场的干部说: “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孤老、孤残、孤儿的风气,让人人生活充满阳光。”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温家宝满怀喜悦地把一件件玩具送到孩子们手中。 (6 月14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西城区富国里社区、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施工工地,看望孤残儿童和城市低保户,了解农贸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情况,召开新一代农民工座谈会。这是温家宝在北京市西城区富国里菜市场了解蔬菜瓜果供应和价格情况。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随后,温家宝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富国里菜市场,了解蔬菜供应和价格情况。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菜价波动明显,温家宝对此十分关心,多次要求地方和部门搞好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富国里菜市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周边的众多小区供应蔬菜。适逢端午小长假第一天,菜市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个挨着一个的摊位上,蔬菜瓜果琳琅满目。温家宝沿着150多米长的通道,边走边看,边看边问。他不时拿起价签认真查看并询问价格、进货渠道等情况。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向总理问好。温家宝问正在买菜的赵大妈:“我来看看菜价,菜贵吗?”“还行。”他接着说:“菜价和季节有关系。现在是蔬菜旺季,价格下来了。”“对,我们还能承受。”当听到居民们反映这里的瓜果蔬菜新鲜、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时,温家宝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蔬菜的质量和价格关乎每个家庭的生活,关键是要处理好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方面的关系,发挥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接着,温家宝步行穿过狭窄的胡同来到低保户谈志华家。67岁的谈志华住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家里的水、电、热、气都进行了改造。温家宝在床沿上坐下,和老人亲切地唠起家常:“一个月电费多少,冬天取暖生炉子吗?”老人告诉总理,每个月有440元的低保金、200元的无保障老人生活补助、500元的廉租房补贴,每月共有1100多元钱,又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很知足。温家宝说:“你感到满意就好。政府还要想办法,逐步改善群众的生活。”听说老人的孙女在首都师范大学上学,将来要当老师,温家宝鼓励她说“当老师光荣”。 温家宝十分关心农民工。10时许,总理来到北京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施工工地,看望慰问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工人们,并在工地会议室召开新一代农民工代表座谈会。在北京建筑、制造、安保、餐饮服务等行业工作的50多名年轻农民工代表与总理进行了交流。 温家宝说:“端午节快到了。我今天特意来看望大家,借这个机会,也向全国广大农民工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表示问候和敬意。” 从湖北进京务工8年的张磊向总理反映,虽然工作比较稳定,但是要想长期在北京安家立业,仍然面临住房难和孩子上学难等问题。温家宝说,成家立业、买房子、生孩子,这是我们年轻农民工遇到的新问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使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温家宝说,我们一方面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要把农村建设成美好家园。把农村建设好了,有好的学校、医院,农民即使出来打工也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总理,我要发言。”坐在后排的巫常炜站起来,举手发言。这位28岁的中铁十四局工人告诉总理,虽然公司住房、饮食等生活条件都不错,但是工作强度大,生活单调,因此很羡慕城里人衣着干净,生活悠闲。 “我很理解你。你提出了一个如何使新一代农民工生活更充实更丰富的大问题。”温家宝说:“28岁的年龄,除了工作自然要想到生活。一是企业要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比如举办球类、歌咏、体育等活动,二是个人要有远大志向,充分利用年轻的时候多读点书,学点技术。人得有一门爱好,有所追求,这样就会感到时间不够,生活就不枯燥了。”听说巫常炜昨天刚过28岁生日,温总理祝他生日快乐。 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先后有10位新一代农民工发言。大家发言过程中,温家宝不时插话,询问有关情况,会议室里不时传出笑声,洋溢着融洽的气氛。 温家宝诚挚地说,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我们的社会财富、高楼大厦都凝聚着你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你们的劳动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要关心农民工、爱护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通过座谈,使我感到,你们富有朝气、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你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工作也很努力,不少已成为单位骨干。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 温家宝接着说:“我也给你们提一点希望,希望你们年轻时就要有志向,把本职工作干好,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赢得尊严,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已是中午时分,温家宝在工地上和新一代农民工们合影留念。
10年6月9日
5月29 日,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抗议新《三国》。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与南阳已经争了上千年。而新近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又在这个问题上点了一把火,因将躬耕地“搬”到了襄阳而引起南阳的强烈不满。日前,著名作家二月河、周同宾,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等人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新《三国》“偏向”襄阳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引起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百姓的热切关注。可是最近,南阳人却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特别是新《三国》第32集里的一场戏,把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说成是居住襄阳隆中,把卧龙先生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也搬迁到了襄阳。”6月6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向记者述说了他的不解和愤怒,“简直是胡编乱造,新《三国》咋能这样不严肃呢?”   记者注意到,新《三国》第32集有一场戏,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于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   张晓刚说:“新《三国》依据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场戏在《三国演义》里属于第三十六回,即《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罗贯中在此处已明确提到了诸葛亮与襄阳、南阳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徐庶对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三国演义》还写了刘备的反应:“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同时,还写了后人赞徐庶走马荐诸葛所写的一首诗:“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张晓刚认为,客观地讲,《三国演义》既写了诸葛亮曾经居住于襄阳,又写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写了徐庶与刘备道别于南阳新野之后,经过南阳卧龙岗见到诸葛亮之后,又继续前行至许昌。而这样,也符合由新野去许昌时途经南阳这一地理实际。因此,新《三国》在此不提诸葛亮躬耕南阳,并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硬搬到了湖北襄阳,违背了原著。张晓刚还说,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襄阳是一个很小的县,当时更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当时叫“阿头山”,新《三国》中徐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简直成了一句极其“穿帮”的笑话。   南阳网友卧龙岗前砸掉电视机   新《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搬到襄阳的剧情,引起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电视剧播出后,不断有网友和当地学生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聚会,他们一起诵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起声讨新《三国》篡改历史。   5月29日上午8点,南阳数百网友还在卧龙岗山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下,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声诵读前《出师表》,游人与市民签名声援。活动的最后,几名网友还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毁,以示对新《三国》的抗议。   参与活动的网民“二月公子”对记者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毋庸置疑,现在网友们反对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话题“编造历史”,以争议获取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二月公子”说,诸葛亮所撰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一再自述“躬耕于南阳”、“躬耕南阳之庙,遂蒙刘氏顾草庐”,民间也自古流传“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等谚语和成语,清晰表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河南南阳,躬耕地有“草庐”。   许多网民表示,保卫“诸葛亮躬耕地”并非意气之争,而是正本清源、捍卫历史真相的行动,是避免伪学说贻害后人的举动。“奉劝一些文化商人和投机贩子,不要为了利益出卖祖宗,做历史的罪人。”   网民的行动也遭到了外地网民的质疑:“名人故里争就争了,为何还拉上小学生当道具?”因为,外地一些网民看到,南阳一些小学生也去签名“抗议”,参加到了抗议新《三国》的行列。   对此,网民“卧龙达人”称:“导演和编剧用这种‘烂片’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你说和孩子无关吗?南阳是诸葛躬耕地,所以我们不需要和谁争。我们只是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从小学历史,明是非,诚信做人,懂得尊重历史!”   一位网民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发帖说:“南阳不是要投巨资打造卧龙岗文化吗?现在播出的新《三国》会向公众传达错误的信息,这将给南阳的卧龙岗改造和文化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外地人都认为三顾茅庐发生在襄樊,那我们的卧龙岗开发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网民发帖,要求“高希希回家学历史”、“高希希和朱苏进来南阳卧龙岗为历史谢罪”。高希希,系新《三国》导演,朱苏进为编剧。   网上调查三地之争南阳领先   5月18日,某网刊登文章《诸葛亮故里之争:襄樊南阳上下PK数百年》。文章称:“围绕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现代经济故事的演绎,也如八阵图一般,扑朔迷离,异象环生,具体涉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古襄阳所在地)和山东临沂三地。而且,此乃名人故里之争中唯一一桩持续数百年的历史旧案,从大清国一直到现在,三地越争越复杂微妙,旁观者越看越疑惑丛生。”   紧跟文章的是网上的一项调查:您认可的诸葛亮故里是在哪座城市?   5月19日,该网刊发调查进度一文《过半网友认为河南南阳才是诸葛亮故里 远超襄樊和临沂》,称截至5月19日17时33分,共有9969份投票,58%的网友选择了现今的河南南阳是诸葛亮故里,票数远远超过湖北襄樊。   诸葛亮故里之争由来已久,有关资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已达数百年。而现今参与诸葛亮故里争夺的不仅仅是南阳和襄樊,山东临沂也称是诸葛亮故里。截至6月6日17时30分,记者查看了这则调查,南阳排名仍为第一,约21229票,占63.7%;襄樊8866票,占26.6%。   张晓刚说,这一调查把新《三国》挑起的新一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推向了高潮,但是不知道笔误还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调查关于“故里”的提法还是有点欠妥,准确地说,诸葛亮故里没有争论,即山东琅琊,南阳和襄樊所争的是诸葛亮躬耕地,但无论怎么说,诸葛亮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二月河:大家不用相信新《三国》   “新《三国》的编剧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学术界也不会把他表达的东西当成考证,大家也可以不信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有《南都赋》为证,它在当时是除首都之外的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极为昌盛。张衡、张仲景等名垂千古的优秀人才也都是和诸葛亮同时期的人。而襄阳在当时很小,出现诸葛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出现了一拨顶尖人才,我们可以理解;但突然在穷乡僻壤里冒出一个诸葛亮,那就不可思议了。《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过了一千多年,现在说诸葛亮不是在南阳躬耕,这是没有依据的。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二月河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观点。他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言论说:“历史不是一团泥巴,谁想捏个啥样是啥样;历史也不属于有钱人,历史是属于人民的。”二月河相信,真理总能越辩越明,他对某些地方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是“很滑稽的事”。   南阳有关方面 要求新《三国》道歉   著名作家、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认为:“电视剧剧情是可以虚构的,但在整体上不能违背史实。”周同宾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众人皆知,躬耕地和故居地是两个概念,只要是住过的地方,有房子的都可以称为故居地。诸葛亮在山东,河南叶县、唐河桐寨铺等地都住过,也可能在襄阳住过。因此,襄阳是诸葛亮故居地的说法是可行的,但是故居地并非躬耕地。   周同宾说,《出师表》就可以说明一切了。“躬耕地”并不一定是下田种庄稼,有可能是隐居的意思,但更主要是研讨学问,关心天下形势。   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是根据历史上或现当代哪位学者的论断,而是根据诸葛亮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叙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因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郑先兴说,最先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人是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他在《汉晋春秋》里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一说法,可谓是穿凿附会。因为在两汉、三国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南阳属南阳郡,而襄阳属南郡,习凿齿为了使资料记载合乎自己的想法,干脆将襄阳“下嫁”,说襄阳曾属南阳郡的邓县管辖。“史料上没有一字说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郑先兴说。   张晓刚说,南阳卧龙岗历史文化厚重,从各个层面证实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首先,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到唐宋年间,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些都表明南阳卧龙岗在唐宋时期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新《三国》何以如此?张晓刚分析认为,新《三国》播出时,襄樊在央视力推其早已录制的宣传片,再结合几年前发生的襄樊人运作更改教科书事件推测,襄樊与新《三国》剧组幕后应该有着某种密切联系。   张晓刚说,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新《三国》的行为视为一种掠夺,将诸葛亮、卧龙岗从南阳夺走,其实就是掠夺了南阳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新《三国》的导演、编剧应对此事做出回应,及时改正错误做法,向南阳及所有被误导的观众致歉、谢罪。否则,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采取必要的手段,甚至诉诸法律来维护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合法权益。   链接:诸葛躬耕地争夺史   明嘉靖年间,当时卧龙岗上香火旺盛,也正是诸葛亮躬耕地争论激烈之际,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又触动了襄樊和南阳两地的神经。最终,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举强烈刺激了南阳上下,“教材门”爆发。结果,人教社给南阳道歉,修改了错误的教科书。   2008年6月8日,央视某栏目插播了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广告为此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是为“广告门”。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