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0月30日 19:31
  我个人还是坚持这样一个看法,土共正是因为有一套意识形态和民族阶级观念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远比中国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好。土共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态度,也深刻影响了普通老百姓,把汉族人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一大块儿。但这种民族平等态度的政治正确,伴随着土共意识形态的解体而逐渐凋零,我好歹是从七十年代到现在一路过来的,还清晰记得人们对少数民族观念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不懂事,汉族孩子路上向放学回家的少数民族孩子扔石块,是干部模样的人严厉制止并大声斥责。周围的成年人,或有对少数民族文化习惯上的优越感,不过大都很善良,但领风气之先的小混混们,赢得人们崇拜的举动就是与路过的维吾尔或哈萨克司机斗殴或主动到附近的老乡(当时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公社干些偷鸡摸狗破坏瓜地之类的壮举。至于小孩子,自然是学习这些人。大约是1980年前后,我们团场与乌伊公路的交汇三岔路口,发生过多次团场小混混与路过停留的维吾尔或哈萨克司机发生大规模街头斗殴的情形。当时斗殴的武器是双方很默契的工具:起子、改锥、发动机曲柄之类。因为参与斗殴的汉族人有鲜明的外在标识:喇叭裤、长头发、小胡子,喝醉酒血红着眼睛的少数民族青年聚在那里时,看到上述装扮的人就会嚷嚷“看那个汉汉”,对其他人则完全不在意。    
09年10月30日 19:03
震惊中外的云南个旧市“沙甸事件" 概述,起因,经过,平反 corbin  发表于2009-8-3   2003年正月上旬,笔者与密友拜存贵教亲,不远千里南下云南,一是看望在开远阿专讲学的平凉海彦河阿訇,二是瞻仰震憾中外穆斯林的沙甸舍习德陵园。到开远后,我们约上海阿訇做引导,乘三轮车到驰名全国的穆斯林重镇——沙甸,好气派的一个穆斯林聚居区,二十年前就牢记于心的响亮名字,当亲自来到这块坚定不屈的土地上,让人怎不心潮澎湃!进入陵园后,我们首先探望了中国四大阿訇之一的陕南哈德成阿訇的坟墓,在这位弘扬伊斯兰文化先驱的坟前,我们做了“嘟哇”。   再往前数十米,“沙甸事件”结束后的老纪念址赫然在目,步行在凤尾山墓地的小径上,眼前隐约出现了一群头戴白帽,身着白袍,面对枪炮,神志镇定,视死如归的群体,面对着暴虐者的炮火枪弹,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验证了穆斯林至高无上的信仰品质和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   再往前行百米之遥,就到了1989年末为纪念“沙甸事件”,弘扬卫教精神新建的“沙甸事件舍西德纪念碑”的林荫下,一位云南教胞介绍说:“此处是战斗极为惨烈的地方,有114个“舍西德”在此处英勇牺牲。纪念碑前两行挺拔的松树,犹如巍然站立的两排卫士,守护着烈士的陵墓,沿山坡而上的114个台阶,缅怀着此地牺牲的114个烈士。纪念碑建于一块平台地上,四面苍松翠柏,绿树环绕,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舍西德”精神激励出的伊斯兰勃勃生机。走完114个台阶,来到入口处,醒目的《开端章》映入眼帘,其下是一副对联:“天道至清造化恩泽宇宙,人道唯真圣德光被古今”,对联中间两幅碑帖,一幅是林松教授为沙甸舍西德纪念碑的题词《满江红》词一首:血雨腥风硝烟起,群妖乱舞,八昼夜,漫山遍野,残骸焦土,重炮机枪发万弩,忠魂义烈逾千数,民何辜,闭门家中坐,遭屠戮。澄玉宇,消迷雾,昭雪史,重新谱,望回辉光芒,锦团花簇,巨厦高楼环寺建,丰碑伟塔沿地竖,念烈碑,殉道勇牺牲,重千古。   另一幅:题沙甸舍西德纪念碑   这是一本万古常新的书   这是一棵永不落叶的树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感叹号   这是一枚仰天长啸的音符   这是一支催人进取的战鼓   记录下文明古国的野蛮   记录下人类历史上的耻辱   记录下十年浩劫惨痛的悲剧   记录下现代迷信残忍的一幕   记录下雷的怒吼   记录下血的控诉   罪恶的毒焰夺走一个个的生命   罪恶的毒烟送来一片片的焦土   壮士们告别我们走了   留给我们一堆白骨   壮士们告别我们走了   留给我们一条闪光的路   读着这震撼人心的文字,我们激愤的泪水奔涌而出,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向世人控诉着活生生的事实,一个村镇的穆斯林男女老少,成了专制政权“四人帮”达到篡党夺权目的,威胁人民群众的试刀石,所谓的“打土围子”公然动用武装力量,残杀无辜。万恶的“四人帮”及其帮凶早已彻底垮台,受到了人民的公审,而借他们的“塞拜布”,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舍西德”群体,诚如真主所说:“为主道献身的人,你们不要说他们死了,其实他们活着,但你们不知道”。正是从古到今的这些视死如归的“舍西德”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的坚固防线,留下了一代又一代教门的“油香根”。   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恭诵《古兰经》。虔诚做“都啊”,求主升高他们的品级。我们曾以为近年来在平凉为教门做了一些工作,但面对着这些烈士,他们中许多是老者,妇女,儿童,他们的头领马伯华烈士年仅25岁,我们深深感到自卑,懊悔。主啊,求你饶恕我们的过错吧。   西北到西南,相隔数千里,为使读者们对“沙甸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特将纪念碑文摘录于后: 碑文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养主。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文革”期间,极左路线思潮泛滥,反革命帮派活动猖狂,推行极左路线的帮派集团及其余党,倒行逆施,强行关闭清真寺,焚烧经书典籍,划线站队,残酷迫害宗教界人士,疯狂践踏民族宗教政策。   1973年7月,沙甸回民群众愤然掘起,打开清真寺,要求恢复民族宗教政策,翌年11月,极左路线帮派集团及其余党,把群众的正当要求视为反革命宗教复辟,进行打击迫害加之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活困苦,从而使回族群众落实政策的要求更加强烈。   1974年11月,马伯华等同志,向上级组织要求落实民族宗教政策,1975年1月3日,十名回民代表奉命上京,解决落实宗教政策问题,体现了穆斯林勇敢,刚毅,团结,执著的精神气质。   1975年5月17日,千余名武装工作人员,荷枪实弹,四方包围,强行进驻沙甸,但被沙甸回民堵住,推行极左路线帮派集团及其余党,对广大回民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变本加厉,空投谣言传单,捏造罪名,激化矛盾,导致多次发生流血事件,又把“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罪名,强加在回民的头上。   1975年7月29日凌晨,沙甸父老乡亲于梦中被枪炮声惊醒,美丽的家园被夷为废墟,900余名同胞不幸身亡,其惨状目不忍睹,酿成了全国罕见的“沙甸事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拔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云南省委和中共昆明军区委员会,报经中央批准,1979年2 月15 日给“沙甸事件”平了反,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又重放光芒。   沙甸回民惨遭镇压之际,执行正确路线的领导和有良知的各族人民,曾给予沙甸回民真诚的同情与支持,沙甸回民将永远铭记他们。“沙甸事件”平反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沙甸的经济发展,各项事业兴旺,民族和睦,军民团结,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真主说:“为主道而献身的人,你们不要说他们死了,其实他们活着,但你们不知道”。   为实现沙甸穆斯林夙愿,特建树丰碑,铭记沙甸事件概要及殉难者姓名,以资纪念,以垂永久。   祈求真主恩赐舍西德以乐园的高品! 沙甸穆斯林立 1989年12月 为了教门的尊严,信仰的自由,他们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向暴虐的极左路线抗争.明知这种抗争面对现代化的杀人武器无疑是以卵击石,势必要付出惨重的牺牲,但他们义无反顾的用血肉之躯见证了“伊玛尼”的高贵。烈士们的正义行动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震撼了暴虐者,唤醒了沉睡者,教育了后来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沙甸精神,在穆斯林的生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涕的永放光芒的一页。 沙甸精神永垂不朽! 沙甸事件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