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4月8日
部分参考文献,尚未整理,有可能重复。 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M].北京:(内部出版),1988. 宋永毅.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内部的矛盾(1956——1957)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跃进(1958——1960)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卜伟华.砸烂就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 [M].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 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大批批邓(1972——1976) [M].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 麦克法夸尔、沈迈克.毛泽东最后的革命[M].香港: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9. 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王志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内乱骤起(1965——1969) [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刘烁.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风云激荡(1969——1973) [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张丽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极左哀秋(1973——1976) [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郑谦、张化.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三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一) [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三) [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美]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M].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记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济南:朝华出版社,1993. 杨小凯.牛鬼蛇神录[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宋永毅、孙大进.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异端思潮[M].香港:田园书屋,1997. 徐友渔.蓦然回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徐友渔.遇罗克遗作与回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徐友渔.直面历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徐晓.民间书信[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遇罗文.我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伯达、陈晓农.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M].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 王力.王力反思录[M].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 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朱元石.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陈丕显.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晓农编撰.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M].香港: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陈焕仁.红卫兵日记[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鲁礼安.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红卫兵狱中吁天录[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刘国凯.广州红旗派的兴亡[M].美国:博大出版社,2006. 陈益南.青春无痕[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周伦佐.文革造反派真相[M].香港:田园书屋,2006. 周孜仁.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M].美国:溪流出版社,2006. 宋柏林.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M].香港:德赛出版公司,2006. 周孜仁.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M].美国:溪流出版社,2006. 阎长贵、王广宇.问史求信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聂元梓.聂元梓回忆录[M].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9.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邓鹏.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法]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法]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28.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近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A].见: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 3: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Tang, Tso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p.94. Roderick MacFarquhar, Michael Schoenhal, Mao ’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Elizabeth J. Perry and Li Xun: Proletarian power: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stview Press.1997. Philip Bridgham: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7: The Struggle to Seize Power” and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ruggle to Consolidate Power”, China Quarterly, lss.29(1967),pp.1-35,lss.34(1968),pp.6-37 and lss.41(1970),pp.1-25. Huang, Ji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Harvard University, 1994.p.2. Hong Yong Lee:”The Radical Students in Kwangtu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Quarterly, lss.64 (1975),pp.645-683. Hong Yong Lee: The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 Case Stud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Anita Chan, Stanley Rosen, Jonathan Unger: “Students and Class Warfare: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Red Guard Conflict in Guangzhou (canton)”, China Quarterly, lss.83 (September 1980), pp.397-446. LYNN T.WHITE III, Policies of Chaos: Administrative Causes of Violenc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p.46. Elizabeth J. Perry and Li Xun: Proletarian power: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stview Press.1997. Shaoguang Wang, “New Trends of Thought”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99(8),197-217.
10年4月8日
第五,个人文革史和地区文革史 文革以后,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之外,大量其他人的自传或回忆录也得以出版。文革一段的经历无疑是这些著述的重头戏。关于陈伯达的回忆类书籍先后有《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它》 和《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 中央文革小组另一成员王力在香港先后出版了《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记事》和《王力反思录》。 原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写的回忆录《十年一梦》由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出版。原外交部工作人员马继森的回忆录《外交部文革纪实》于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在北京出版,吴德曾先后任北京市长、市委第一书记。 2005年,《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在上海出版,陈在文革爆发前后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曾任江青秘书的阎长贵和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的王广宇合作推出接近回忆录性质的文革研究专著《问史求信集》,对自己所了解的高层人和事的情况有详尽交待。 文革“五大领袖”之一的聂元梓所著回忆录2009年在香港出版。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将自己的回忆类文章和自传付梓,得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普通人在文革期间的状况。同时,因为普通人的“文革回忆”侧重于个人在文革中经历,所以这些回忆录通常也成为个人视野中的地方文革史。徐友渔的《蓦然回首》即可视作其个人的“文革回忆录”,也可以视为其所观察到的四川文革史。 前文提到的一些红卫兵,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周孜仁的《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是对四川文革情况的反映,作者曾是四川重庆“重大八•一五战团”的头号理论家,担任过《八•一五战报》的主编。 陈焕仁的《红卫兵日记》 和宋柏林的《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是北京文革史研究的宝贵资料。鲁礼安是“新思潮”中“北决扬”的代表人之一,其回忆录《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红卫兵狱中吁天录》 对武汉地区文革和“北决扬”都有详细记叙。吴焱金口述,钟逸整理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也是武汉文革史的重要资料。吴焱金文革爆发时是武汉市无线电元件厂工人,文革中参加造反任武汉“工造总司”勤务员。1967年6月,“7•20事件”前夕任武汉“揪陈抗暴总指挥部”副总指挥。8月下旬任“新派”联合成立的“武汉市无产阶级革命派总司令部”总指挥,后任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总工会副主任,是武汉文革的风云人物之一。此书从一个青年工人、造反派负责人的角度对武汉文革历史作了详细回忆。 另外,王绍光的《理性与疯狂》作为武汉文革史专著,其研究方法和视野都有独到之处。 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和陈益南的《青春无痕》既是个人文革史,也是长沙文革史。杨小凯亲历了1966——1968年长沙的各个重大事件,还是“省无联”的骨干成员,写了《中国向何处去》大字报而被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点名批判。《牛鬼蛇神录》记录了其在湖南多个看守所、监狱和劳改农场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个人的思想历程。 陈益南的《青春无痕》则是一个普通工人在文革中的造反经历记载,对长沙文革的重大事件都有个人的细致观察。 丁学良的一些回忆文章对安徽文革史有诸多记载和描述。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的广泛运用,很多人的回忆得以在网络空间留存供后人传阅。 2007年6月,原中共中央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冼恒汉中将生前口述写成的回忆录《风雨八十载》,由其女儿冼玲放上博客公开发表。这是文革时期担任过大军区和省级革命委员会一把手的高级干部中第一部全景再现式的回忆录。书中记叙了作者所了解的甘肃地区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对作者亲历或参与过处理的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有争议的事件(如青海“赵永夫事件”,宁夏“青铜峡事件”等)作了详细记叙。 继周孜仁之后,重庆另一位曾任《八•一五战报》主编的黄肇炎也写出了回忆录《沧海一滴》,其中第九章为《文革亲历》,发表于个人博客。原“重大八•一五战团”成员、校广播站工作人员张德昂,先后写出了《文革杂忆》、《文革岁月》,在其博客上连载。此外,原“重大赤卫军”成员黄昌国的回忆录《文革中我在重庆当保皇派和炮打中央文革的回忆》,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原重庆“反到底”负责人、重庆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木森已写成《亲历重庆大武斗——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何蜀整理),王年一、余汝信分别为其作序。 湖南衡阳退休老干部应山红主编《雁阵惊寒:湖南衡阳文化大革命史事》一书汇集了多人撰写的衡阳文革史文章。《荣辱浮沉南柯梦》一文详尽介绍了文革时期衡阳群众组织的名称、派别和演变发展情况。《十年天地干戈满,四海苍生痛哭深》一文历数了发生在衡阳的11次大小武斗。《火烧后院,祸起萧墙》一文记载了衡阳地、市党政机关在文革中的情况,尤其难得的是忠实记录了这些机关中的中下层干部中造反活动。该书由应山红先生自费印刷并广赠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图书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美国部分大学均纳入馆藏。邵阳退休老干部陆芒的回忆录《老虎坪纪事》和张介山的《非常岁月》均记载了邵阳地区文革的重大事件和不同人的遭遇。两书忠实记载了邵阳地区抓“黒杀队”、“刮红色台风”、“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等政治运动,反映了文革对基层和农村干部、群众的极大伤害。尤其是对抓“黒杀队”运动的记载,为了解“道县事件”的影响和危害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第六,其他主题。 不少学者在其他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成果,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教育革命、文革时期国家制度和机构、文革文艺等等。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后知青研究的升温,大批知青研究著作和文章出版,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 《中国知青口述史》, 杜鸿林的《风潮荡落: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托马斯•伯恩斯坦的《上山下乡》, 刘小萌、定宜庄等人主编的《中国知青事典》,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等。研究文革前知青的有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初澜》, 邓鹏的《无声的群落》 和《无声的群落(续集)》 等著作。其他大多是回忆性的文章,散见于各地文史资料和知青回忆录。